《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备课参考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进行“汉外比较”,使学生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交际工具——汉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重点是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虚词和语序很重要。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比尔为什么会闹笑话这个课堂活动以外国人说汉语常常出错的“音节的声调、词语的搭配、名量词和动量词”三个问题,引入对汉语若干特点的讨论。一、课堂活动步骤(1)阅读或表演。请学生阅读课文,或者在课堂上模拟中外人物,现场表演这三个故事的情景。然后讨论,鼓励学生开放式思维,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讨论意见分别列在黑板上作为分析时的参考。(2)分析和讲解。教师应分别讲解外国人说汉语时闹笑话的原因。故事“杯子?被子?”主要说明汉语“声调”的重要;“男狗?女狗?”主要说明汉语的词语搭配特点;“我给了他一刀?”主要说明汉语“名量词、动量词”的用法。(3)举例和思考。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闹过的笑话或者犯过的错误,想想是汉语的什么特点影响了外语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了解汉语和外语的区别,加深对汉语特点的认识。二、相关知识补充(1)声调。声调是汉语等少数语言特有的语音现象,是依附于音节(汉字)的音高变化。音节(汉字)的声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不但对外国人来说声调是学习汉语语音的最大困难,对于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调也是一个难点。(2)词语搭配。不同语言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看起来相同,其实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关系,只是部分重合。除了教材上提到的“男、女”与“male、female”的区别之外,又如汉语的“大”也不完全等同于英语的“big、large”等。如汉语可以说“年纪大”,英语里年龄却不能用“big”或“large”修饰;而英语“agreatcity”,在汉语中可以译成“大城市”。(3)量词。量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词类,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汉语在表示名物的数量时一般要在名词前面加上“个、本、辆、件”等名量词。名量词与名词有各种习惯性搭配,如“狗、鱼、蛇”用“条”,“猪、牛”用“头”,“马”用“匹”,“鸟”用“只”等。使用什么名量词当然也有一定道理,如“条”一般用于长条形的物体,如“鱼、路、标语”等;“张”一般用于能展开的较薄的物体,如“纸、地图、照片”等。但也有一些量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一下子说不出什么道理,比如为什么“牛”论“头”,“马”却论“匹”。汉语也有直接用“数词+名词”的形式,如“给了一刀、踢了一脚、看了一眼”等,但都出现在动词后面,是表示动作的量,“刀、脚”实际上也变成了量词,即动量词。典型的动量词还有“去过一次,叫了一声”等中的“次、声”。此外汉语中还有出现在动词后面表示时间的量词,如“等了一会儿,玩了三天”等中的“会儿、天”。2.2补充课堂活动●我教老外学汉语这个课堂活动通过分析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虚词不恰当而造出的病句,了解汉语几组虚词的作用。活动可以分以下几组进行:(1)“不≠没”,“又≠再”先请同学们看几个例句:专心爱心用心1①来中国以前我不学过汉语。②我眼睛近视,所以昨天不看见你。③我一直对战争片没感兴趣。④她的男朋友以前没抽烟,没喝酒。⑤他才丢了钱,昨天再丢了书。⑥今天我再发烧了,还不能去上课。⑦我没听清楚,请又说一遍吧。⑧别着急,又等一会儿他就会回来。汉语缺少词的形态变化,即动作的时态主要不是由动词本身来表示,而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态助词或上下文中特定的词语来表示。汉语中有一部分副词在意义上大体相同,区别就在于有的只用于已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有的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有的则要用在经常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最有代表性的是副词“又”和“再”、“不”和“没”。上面一组句子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注意句子中动作发生的时间而用错了副词。如①、②两句表示已发生的情况,应该用“没”;③、④两句表示经常性的情况,应该用“不”;⑤、⑥两句表示已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又”;⑦、⑧两句表示未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再”。(2)“或者”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