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五”期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看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成就踏着春天的脚步,伴着和煦的春风,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高校的代表汇聚在河南省郑州市,参加2月25日召开的“2005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会议”,共商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计。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河南省副省长贾连朝、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副司长廖文科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代表们听取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会上做的报告,并结合各地情况分组举行了讨论。与此同时还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秘书长会,会上各地汇报了筹备的情况。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为大会所做的报告中首先回顾了这几年的工作。他说,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改变只重视智育,忽视和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只重视与升学科目相关的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倾向。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提高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和我国整个教育形势一样,改革进展顺利,发展形势喜人,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十五”期间是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目前,各地教育部门已经开始梳理总结“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规划“十一五”计划。据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的不断繁荣,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十五”期间美育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日益显示出了其重要作用。特别是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美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进一步确立了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十五”期间,法规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002年教育部相继下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研究制订并下发《普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评估方案(试行)》,改变了学校教育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学校艺术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艺术教育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艺术课开课率逐步提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研制完成了音乐和美术及艺术课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同时完成了高中艺术课新课标的研制和修订工作。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较快,艺术教师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缓解,艺术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艺术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举办了“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课评比”、“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评比”等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的平台。同时,把教师培训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通过培训,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在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课程计划,开设培训课程,组织编写培训丛书。通过培训和一系列研讨会,广大教师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初步掌握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促进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和高师教学改革。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逐步丰富,并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组织和成立了各种类型的艺术兴趣小组、歌咏队、舞蹈队、乐队等艺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团体;各级教育部门都定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