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刍议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体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只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发展。一、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学校体育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拓宽体育教育目标,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学校体育不只是教会学生某些项目的运动技术,而是要着重解决学生在校其间的体育教育,能使其终身受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从小树立热爱体育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就要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角”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作用是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乐学”转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实际教学内容改来改去,还是以技术为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新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必须废除传统的、单一的普通体育课的类型,积极有效地把学生正确地引导到体育学习中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二、狠抓常规管理,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要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根据中学生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做到体育课教学规范化、科学化,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体育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早操和课外活动管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做到“五个结全”,即:普及与提高结合;传统项目与全面锻炼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体育竞赛与宣传结合;锻炼项目与“达标”、体育合格标准结合。通过贯彻“四个落实”,即: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锻炼项目;落实锻炼场地;落实辅导老师。通过实行“三个建立”,即:建立一个由校领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三位一体”的体育工作管理网络;建立课外活动、早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督导制度,提高课外活动和早操的质量。做到“二个重视”,即:重视体育学困生的辅导,重视女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全体学生的健康、身心素质,促进课余训练的质量。第三、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其稳定性。学生要加强体育工作的领导,积极做好体育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事业心、求知欲;要积极创造积极条件,采用业务培训、观摩学习、高校进修、学术研讨等不同形式,提高体育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二、体育工作的管理需有明确“责”任,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主要是指一所学校范围内的体育管理。我们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互相监督,才能把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中各项事业按计划进行。四、强化过程管理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调控学习方向和情感意志的支配,以及学生潜在的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愿望。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时,除了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外,还应注重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并逐渐养成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意识。1、评价内容多元化,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范围。2、评价时机及时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尽收眼底。对于学生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能有倍受关注,重视自我的感受,从而保持其学习热情持久性。3、评价方式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合理采用观察、检测、表扬、记录等方式,用口头评价、练习评价、成长记录,沟通交流等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语言要有激励性、鼓舞性,而且要多样,不能千篇一律。既要有规定动作也应有学生自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