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视域下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摘要]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数因经济窘迫,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心较重,资助过程中,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被标签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文章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促进贫困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建议,即帮助贫困生去标签化,高职资助部门及其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贫困生无标签受助工作;正确引导学生对贫困群体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去标签化氛围;做好贫困生精神资助,实现心理脱贫;增加贫困生就业文化资本,有效帮助贫困生物质和精神脱贫,让贫困生体面、尊严、快乐地成长。[关键词]标签理论贫困生贫困生资助去标签化[作者简介]李月琴(1983-),女,江苏金坛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张雪华(1972-),女,江苏句容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常州213164)[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从人文关怀视角下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c/2020/02)[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3-0072-04标签理论(Labelingtheory),又称社会反应理论,主要是西方学者阐述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标签理论吸纳了符号互动论的观点,指出社会互动才是越轨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互动,就没有越轨行为。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所说,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才会形成人的社会性,如果没有“你”或“他”的这些相对意识概念,就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因此,任何人被贴上标签,都与所处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有着重要关系,通过标签理论,可以看到很多弱势群体的问题不是他们本身就存在的,而是权威者给他们贴上标签的结果。在高职院校,贫困生一旦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身边的人就会以此标签来看待和评价他们,一些不当的贫困生形象认知就会如同一面镜子,将所有的负性形象带给贫困生,而贫困生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社会互动过程中也会慢慢接受和认同一些不合理的自我形象,进而引起负性行为的变化,带来不良效应。一、高职贫困生思想贫困标签形成的原因(一)公众对物质贫困学生存在刻板印象,贫困生被标签成特殊群体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存在各种因素造成的贫困现象,各地区对贫困家庭的界定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全日制高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支付困难的学生。据了解,高职贫困生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内蒙古、贵州、河南、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其家庭收入主要靠种地,几乎再无其他收入,短时间内难以脱贫,也有很多贫困生来自无劳动能力及多子女的家庭。为了帮扶在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各高职院校都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贫困生进行大力资助,除了给予奖勤助减等支持,还提供多样的勤工俭学岗位。笔者近期选定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包括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主要圍绕贫困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贫困生在一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被标签化的现象。贫困生阐述:平时较敏感、易自卑、焦虑情绪多,经常会抱怨家庭贫困,不能正确对待家庭状况,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特殊的家庭背景,不希望老师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贫困生认定。生活上不敢铺张浪费和买贵重物品,害怕同学议论,尽量保持低调,也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改变现状。非贫困生阐述:潜意识中认为贫困生在心理上比较自卑,不喜欢参加一些同学聚会,人际交往能力不强,有些内向。贫困生拿着助学金就该更加好好学习,生活方面应朴素节俭。对贫困生逃课现象和生活上铺张浪费、追求高档奢侈品的行为比较轻视,特别是对一些“等、靠、要”的贫困生更是比较鄙视,认为他们应该自强自立。贫困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敏感、不合群。按照标签理论和访谈情况,笔者初步得出了贫困生思想贫困的一些成因:一是社会阶层区分使贫困生成为弱势群体。很多贫困生来自农村和下岗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