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标定位看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内容缺憾[摘要]高校学生军训工作是国防教育而不是军事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国防素质。所以,它具有素质教育特征。目前普通高校军事课内容虽然丰富了许多,但大多数还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国防教育的目标,也与素质教育的特点不相符。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意义和国防文化等内容的缺失。[关键词]目标定位高校军训军事理论课国防教育素质教育高校军事理论课内容由课程目标所决定,而课程目标又是由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军事教育的目标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课程内容也随之变化。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过去相比,丰富了许多,但是,与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军事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来看还不相吻合,结构不够完整,有一些必要的内容尚需补充。一、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培养目标由“准军人”向“新人”转变建国初期,学校国防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抗美援朝为中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为保家卫国培养后备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国防教育虽然延续进行,但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加之整个国家在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偏差,使得高校在国防教育内容和目的上狭隘化,过分强调树立“打仗”的思想,与备战教育等同起来。“文革”结束后,随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特别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申和我国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学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也逐步转变。1986年8月22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商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对高等学校学生实施军事训练,是学校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性、纪律性,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从而造就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打好基础。”这段话为高校军训工作定了性质。虽然其中为军队建设准备人才仍是目的之一,但更强调了它是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指明了学生军训的根本目的。二、军训培养学生的国防素质既然军训的目标已转变为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那么,高校学生军训就是属于国防教育,而不是军事教育。现代国防的概念已大大地扩充了,它涉及到军事以外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国防的概念包含军事,而军事的概念不能包含国防。大学生接受军训,将来不一定从军,但需要具备良好的国防素质。提高学生的国防素质就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直接目标。那么,素质教育,则是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定位。因为,大学生在军训中所习得的东西,相对大学专业而言是基本素质。即使相对国防建设而言,也都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获得的是基本素养。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思想开始引入大学校园,它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的提高文化素质到全面提高素质的过程。大学的国防教育是与大学素质教育相呼应的。显然,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培养是诸多素质养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防素质教育应受两个规律的制约,一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是国防素质的基本内容。首先,素质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和传统教育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的,它不是一种教育手段或模式,它的实质是转变以知识技能体系为基本内容、以智能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念,将教育与训练区分开来。当然,它离不开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但它更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人的整体发展,它在追求智能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生活及品性的养成。高校军训,重点不在于学生通过训练后,队列走得如何整齐、内务搞得如何干净,不在于学生某些单项军事素质的提高,而在于他们的精神境界、意志品质、作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