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学科学发展区域环境浅析摘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等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着城市大学的跨越发展。“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各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大学均位于国家各类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彰显。城市大学的发展要进一步突出地方性,将区域发展作为各自主攻方向,在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关键词:城市大学;区域环境;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5-0059-03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强大的推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格局调整的严重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更加突出了高等教育的战略作用。这不仅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为地方高校特别是城市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以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发展当前正处于既有优势也有弊端[1]、既有发展机遇也有生存挑战的矛盾进程。“十二五”期间,各城市综合大学面临着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城市大学与区域城市在实现科学发展中的相互依存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关注,重视地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截止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305所,其中本科院校1090所,除了中央部委所属普通高校75所之外,其余的1015所(含322所独立学院)都属于地方高校[2],占普通本科院校的93.12%;从大学在校生比例来看,这些地方高校承担普通高校90%学生的教学任务。因此,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规模上来讲,地方高校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生力军。地方高校中的城市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城市大学,原是指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在各大城市建立的一些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3]。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省会、副省级城市出现了一批新的大学——职业大学。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长的职业大学经过合并调整,大多先后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实现载体。由于这类大学建在省会、副省级城市,学校行政隶属于城市,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贴近城市发展实际,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学界将此类具有明显城市属性的高校,后经合并组建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大学定位为“城市大学”。2020年10月,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所属的综合大学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2020年成立于武汉并召开了全国十五城市综合大学联系会议第一次会议,包括广州大学、沈阳大学、青岛大学、大连大学、深圳大学、济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成都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哈尔滨学院、长春大学、金陵科技学院、西安文理学院与江汉大学等;2020年12月在广州召开了联系会议第二次会议[4])。该机制中涉及的15所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占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1.95%,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与所在城市相互依存。一方面,这些城市综合大学都是应城市发展而生,一般都办在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大多数实行的都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青岛大学实行“以省为主”的体制为例外),同时它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繁荣;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城市所属综合大学支持与服务的力度和水平,这些大学招生以本地生源为主(且录取存在省市分数线的差异),大多数都是在以前多所市属小型高校的基础上按照政府的要求合并而成(厦门理工学院除外),毕业生就业也主要在大学所在城市。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地方高等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城市综合大学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