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象与环境科学》看中国省级气象科技期刊的重新定位摘要《气象与环境科学》重新定位的逻辑起点是开放创新办刊,通过专业化办刊和联合办刊,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刊物质量,成功地将综合性、技术性期刊《河南气象》改刊为学术性期刊《气象与环境科学》。12年来的办刊实践证明,开放创新办刊为省级气象科技期刊的重新定位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词气象科技期刊;重新定位;开放创新办刊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20)236-0006-03我国省级气象部门基本上都办有一份气象期刊,其中公开发行的期刊近20种,其余均为内部资料。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大都是立足本省气象部门内部,发表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介绍本部门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影响了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且期刊的评价指标普遍较低。2020年前后,有几家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开始进行改革,《河南气象》是其中的一家[1-10]。《河南气象》创刊于1978年,1992年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河南省气象局对《河南气象》进行重新定位,2020年将其更名为《气象与环境科学》。《气象与环境科学》重新定位的逻辑起点是开放创新办刊,通过专业化办刊和联合办刊,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刊物质量,成功的将综合性、技术性期刊《河南气象》改刊为学术性期刊《气象与环境科学》。《气象与环境科学》于2020年9月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年期刊核心影响因子达2.063,位列全国大气科学类期刊的第一名,并以第41名的成绩“跻身”全国五十强,树立了一个重新定位省级气象科技期刊的典范。1开放创新办刊,科技交流平台作用彰显《河南气象》是以促进河南气象事业发展为宗旨,主要发表河南省气象系统职工的论文,介绍本部门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随着气象科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飞速发展和气象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河南气象》因受其刊名及栏目的限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期刊创新之旅自2020年春天启程。2020年改版后,《气象与环境科学》仍由河南省气象局主办,但增加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三所高校作为协办单位联合办刊,开创了国内省级气象部门与多家高校联合办刊的先例,并利用河南省气象部门与环保、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资源等部门技术合作的优势,办出不同于国内其他近20家省级气象期刊的特色,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和应用气象科学并重,广开稿源,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积极争取和组织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投稿,提高期刊的开放性,得到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的关注和厚爱,丑纪范、李泽椿、陈联寿、丁一汇、徐祥德五位院士,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李占清教授和英国洛桑实验室吴连海研究员等著名专家学者,欣然出任本刊顾问和编委。主编及主创人员均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高超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突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质,在国内外气象与环境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起到重要的保证。经过12年来的发展,《气象与环境科学》为气象、环保、农业、水利、民航等部门及相关高校搭建了一个权威性、高层次、具有影响力的科技资源交流平台。2规范编审流程,期刊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加强编辑部的人才建设和软硬件建设;组建了具有相当国际化程度的编委会和高质量的审稿专家队伍;为提高期刊的载文量,每期页码由96页逐步增加为144页;率先在同级期刊中引进远程编辑业务系统、启用了学术不端检测和优先数字出版;创办了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实行摘要中英文对照以适应国际化交流;开展了优秀审稿专家、优秀论文和优秀编辑评选等长效激励活动。为提高《气象与环境科学》质量,我们规范了编辑工作流程,对作者来稿进行三审,并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对原有的审稿队伍进行了补充调整,建立了一支专业门类较全面、学风正派、认真负责的审稿队伍。为扩大稿源,提高《气象与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环境科学》的学术水平,编辑部经常向编委致函、致电约稿,并连续三年参加了第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