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留学归来报效祖国1.留学日本〔材料一〕1904年7月,李四光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破格选派到日本留学。这批官费留日学生,一共九十名。要远涉重洋出国求学了,李四光回到黄冈①向父母辞行后,随即赶到上海同大家会合,乘轮船去日本。当轮船驶出吴淞口②,进入东海时,李四光凭舷远望,波涛无际,水天相接,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海洋是如此的辽阔,比起他所熟悉的滚滚长江,又是一层境界。就在这第一次海上旅行中,使他产生了喜爱海洋的感情,在以后的多次旅行中,不论是风平浪静,还是巨浪滔天,只要登上海船,他总是心情旷达,妙想联翩,成为他思筹精粹的科学论文的好场所。……按照留学生监督的指定,他进入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这个学院是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清政府学部规定,李四光在此期间虽然每月可以领到日金33元的官费,但是每月的学费和膳宿费要缴去25元,其他一切费用,都靠剩下的八元来开支,生活是比较清苦的。──陈群等《李四光传》〔材料二〕1907年9月初,李四光回到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这时全校有学生400余人。舶用机关科一年级新生19人,李四光是班上唯一的外国留学生。这里所学的课程,比弘文要繁重得多。第一学年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力学及材料强弱论、舶用机关③、制图、实修④、英语等;第二学年增加了冶金学和造船学等;第三学年又增加了电气工学、水力学、工业经济、工厂建筑法等。每周学时30小时至42小时。由于李四光在国内只不过读了一年半的新学,到日本后的前三年,也是着重补习日文,理科学得比较少,现在来到这样正规的高等工业学校,学习这么多的课程,这对他来说,是很不轻松的。但是,李四光采取了把精力集中到几门主课上去的办法,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第一学年的物理,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一;第三学年的实修,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二,英语成绩是全班第四。──陈群等《李四光传》【解读】《李四光传》是由陈群、张祥光、周国钧、段万倜、黄孝葵查阅大量有关档案资料和书报杂志编写的一本关于李四光的个人专著,详述了李四光一生的光荣历程。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到了生死危亡的关头,不得已进行了一些改革。在“预备立宪”中提出了向日本派遣官费留学生的条项,李四光就是当时留日学生的一员。材料显示:①留学日本使李四光打开了视野,揭开了他为国学习的序幕。②李四光在日本留学期间自选目标,尽管基础差,但最终通过努力获得了优良的成绩,表现了可贵的独立性,刻苦性。③学习理工科的困难,也反映出国内的科技落后状况。用心爱心专心1【注释】①黄冈:地名,在湖北省。②吴淞口:地名,在上海,长江出海口处。③舶用机关:即船用机械。④实修:相当于机械加工。2.加入同盟会〔材料一〕李四光在东京弘文学院上学的时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诞生的前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所宣传的革命主张,在当时的留日学生中,影响一天一天扩大。……急于寻求新知识的李四光,此时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学校外,对祖国的革命也非常关注。他经常出入留学生会馆,赴集会,听演讲。1904年12月,宋教仁①来到弘文学院学习,李四光同他来往较多。经宋教仁的介绍,李四光又结识了住在神田区锦辉馆附近的马君武。李四光同宋教仁、马君武②的接触,使他受到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群等《李四光传》〔材料二〕1905年7月,孙中山由法国来到东京,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准备筹备同盟会。……有一天,李四光正在一个小饭馆吃饭,一位朋友走过来低声地通知他,孙中山已经到了东京,决定明天在赤坂区开会。李四光听了非常高兴,感到能够有机会见到大家敬仰的孙中山,是很难得的。第二天,当李四光进入集会的小房子时,看到孙中山正领着大家宣誓。宣誓完了之后,孙中山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年纪这样小要参加革命,这很好。你要“努力向学,蔚③为国用”。从此,年仅十六岁的李四光,就成为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时的第一批年轻的会员。孙中山的勉励,对于李四光后来努力学习,立志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是有深远影响的。──陈群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