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的道路和艺术的底色摘要:本文简要地回顾和总结了北京大学8年多来所开展的艺术学辅修、双学位的教学培养工作,肯定了它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实现跨学科成才的特殊成绩,同时也阐发了相关的意义与启示。关键词:艺术教育;辅修;双学位;成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艺术学系)继承了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光荣传统,在1999年开展了艺术学辅修、双学位的教学工作的,成为全校最早一批开设辅修、双学位的单位之一,深受来自不同专业(约16个院系)的优秀学生的欢迎。辅修、双学位的招生对全校第一学年各门课程成绩均为85分的学生开放。我们先是从98、99级的辅修做起,而后从2000级开始正式实施双学位的教学培养。至今,艺术学院已经开设了包括艺术学、影视学、节目主持艺术以及2020年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在内的4个专业方向。所有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要求学生们在长达3年的周末时间里如期完成。可喜的是,学生们不怨不悔,勤奋而又自主地学习。8年来,已有五届学生顺利毕业或获得学位(包括1998级、1999级、2000级、2001级、2002级以及2020级),加上目前在校的学生119人,共有近300名同学。粗略统计,前几届学生中有30%左右的同学出国留学,进一步深造,14%左右的同学在国内读硕士研究生。值得指出的是,在继续读研究生的同学中,约有10%的同学都由原来的专业改为从事与艺术有关的专业,包括美术史、文化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以及艺术传播学等,不少同学顺利进入了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巴黎一大和四大等这样的名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来自这些学校的一些导师的反馈表明,这些学生基础宽,进步迅速,有很好的培养潜质。从毕业生学习、就业以及深造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趣味、创新素质,结合原专业背景获得对艺术学专业的更为专深的认识方面,还是在新的跨学科的专业方向的发展上,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有精彩的亮点。一些同学获得了非常骄人的表现和成绩,涌现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8年多的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辅修、双学位的教学是完全符合已经进入本校其他专业学习的部分优秀学生的成才需求的。正是由于辅修、双学位的学习大多出自学生自己主动的愿望,或者是要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或者是要延续从童年时代开始的艺术的爱好,或者是要谋求第一学位与双学位的对接以获得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因而他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投入程度都超过了一般的水平。他们不仅平时的听课出席率高,课业成绩优秀率高,而且,在完成学位论文方面也全力以赴,其中不乏感人的事迹。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毕业论文中有些显然不同于单纯艺术学科毕业的同学的论文,但是往往又有独特的视角和超学科的研究视野,因而不乏优秀的论文。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周海霞同学曾为了完成一篇关于西藏唐卡艺术的毕业论文,两次自费赴西藏进行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论文的初稿有七、八万字,而最后成文的论文稿的质量完全可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相媲美。有关的体会有以下三点:第一,对于那些原本就在学习非艺术学专业的北大学生而言,他们通过辅修或双学位的课程接触和学习艺术,主要不是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而是为了如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教授亚历山大·尼哈马斯所说的那种“幸福的承诺”,也就是说,可以成为一种对艺术有所感动并得到由衷愉悦的人,而不至于譬如到了伟大的艺术博物馆却成了不得要领的过客,进了音乐厅却在美妙的音乐中犯困……在教学中,我们提到了这样的例子:法国大小说家司汤达1817年到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深深地被这一城市中的艺术氛围和浓重的历史感所打动。尤其是当他看到米开朗琪罗的墓、乔托的壁画和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圆顶之后,更是震撼无比。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一切都如此生动地向我的灵魂叙说。啊,但愿我忘掉……我的心在颤动……我的生命被耗尽。我走着,却害怕倒下。”这是何其特殊的体验啊!无独有偶,1867年8月,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路过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