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2、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二、预习验收1、给下列字注音:蓊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鷁首()媛女()櫂()敛裾()脉脉()梵婀玲()2、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雄气概”,著有《朱自清全集》。3、了解背景:文章写于1927年7月,从社会背景上看,不久前发生的4、12反革命政变,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使中国大地处于白色恐怖之中。站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历史位置的朱自清,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之中,惶惶然不知道向哪里走-------------其不平静实源于此。另外,从作者的家庭情况看,他刚刚从南方回到北平。迁徙之乱、经济窘迫无不使他感到气难舒,心难静,于是他希望能在幽静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本文的不平静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内心矛盾和冲突。然而其内心的表露不像鲁迅的“大爱”和“大憎”,具有“中和”的特点。故文中之景总是淡淡的、朦胧的,体现了作者的含蓄之美。这与作者的人生哲学、思维情感及“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4、知识卡片①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也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同描述同一事物的修辞方法,通过不同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出水很高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地表现了叶子出水之高,姿态之美。以动态的人美写静态的叶美,使无生命的叶子有了人的情态。②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即用一种感觉来描写另一种感觉,从而增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见必修2第五页第二题)如:作者将对“缕缕清香”的觉,写成对“渺茫歌声”的觉。又将对“”的视觉,写成对“”的听觉等等。这些通感手法的恰当运用,增添了。三、自主探究1、初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2、找出文中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指明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四、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1、给这段文字加以个标题。(不超过六个字)2、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另一种是。3、文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什么特点?4、上段文字具体些了哪几种景物。5、找出文段中运用的叠词,说说叠词的作用。(二)、“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运用得非常巧妙,妙在哪里?2、文中写“叶子”连用两个比喻,在原文中画出比喻句,说说这样写表现了荷叶怎样的特点?3、这段文字描写了“月光”,其中对“月影”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4、“却又像画在荷叶上”,“画”改成“印”好不好?五、补充积累:《采莲赋》译文: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相互默默地传情;船慢慢地来回摇荡着,双方传递着酒杯;桨要划动,却被谁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