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可以预约的精彩——浅谈在品德课堂中遇到“突发事件”的几点策略这是一场我区推荐一名教师到武汉市参加现场教学比赛的选拔赛,经过精心准备和多次试教后,我胸有成竹。我执教的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中第一个话题“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的第二课时“粒粒皆辛苦”。这次教学,我从学生造成浪费的思想根源入手,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树立正确的节约观,从而有效指导行为。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错误想法“家里有钱,浪费得起,而且浪费的是我自己的东西,不关别人的事。”的教学时,意外发生了……(1)师:同学们,咱们每天吃的米饭是怎样种植出来的?(2)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粮食种植工序。……(3)配场景音乐,进行一分钟体验:收割麦子。(4)师:大家刚才体验了1分钟的劳动。俗话说:“米饭好吃田难种”。以水稻为例,从春耕开始到收粮入库,大约要经过40多道工序,5个多月的生长周期。了解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种粮食太辛苦了,我们应该爱惜粮食。可是我看见农民也浪费粮食啊!当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由于措手不及和比赛的紧张情绪,我选择了回避学生的质疑。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这节课我一直耿耿于怀。现代课堂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的名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如何发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让课堂绽放精彩,展示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呢?1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也就是说,再精心的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尽管如此,因为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要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必须在对教材有大局的观念,对教法有大概的思路,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实施课堂上的动态推进。也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多元解读教材内容,预设生成性问题。在面对同样学习内容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领悟角度和层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个体之间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变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有效把握课堂生成性问题。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并了解学情,从多种角度多元化解读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产生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的教学预案。如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种理解,引导学生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又如面对教材中容易产生疑义的内容将它作为教学重点难点预设等。2、总体规划教学构想,应变生成性问题。教师课前应结合教材、授课时间、学生家庭情况、学生认知程度等各个方面情况进行总体规划。例如,依据教材实际,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方向,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重点,学生可能进行的信息资源收集活动等,以便做好各种应变的准备。再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性思维习惯,考虑在多维教学目标建构过程中,当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目标失衡时,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应变与调控,教师都应在课前进行整体规划、宏观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生成问题时进行水到渠成的引导。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拟设生成性问题。教师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