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四小学邢志国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课后反思,只有这样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才会更精彩。反思在我国已经成为优秀教师教学的标志,越来越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教师的自我反思已成为一名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我们不断强化自身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勿庸置疑,这种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反思能力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地进行培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途径和策略浅析如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反思性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因此,根据这样的理论,我构建了以下环节:(一)明确要求:反思性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计划性,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或解决问题前,向学生表明教学(或问题)目标、要求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计划性与目的性的养成。这种策略也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一种有效策略,它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之前,我都会带着学生明确各单元专题,学习课文的导语,明确各单元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六组17课《地震中的父子》时,我就用概括性的说明和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第六组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使得学生学完这一课时,不至于只被父子的深厚的亲情而感动,而是更深入的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在以后运用这种方法写出很多佳作。(二)暗示激趣(动机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投入、思维更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而言,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更积极的意义。暗示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而在每节课前,特别是教学内容有难度或较为枯燥时,更应鼓励学生“一定能学会,通过学习一定能增长自己的学识”。在某一问题出现前,我们也可以通过暗示激趣的方法,激发他们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积极心理状态。如刚才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例中,当我让学生猜“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25课,看老师写课题,猜一猜我为什么这样写板书?学生开始很拘束不敢发言,我就说:谁来猜一猜,这课题的意思是什么,谁来猜一猜,猜对了表扬,猜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这种暗示可以是老师帮助学生降低心理难度的一种态度,带给学生轻松、自信、勇于战胜困难的心理暗示这常常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重要一步。(三)反思性提问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是反思能力培养的关键,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只是被动地学习,没有也不会实施自我监控和调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加工,从而促使学生注意自我监控和调节。反思提问不是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结论,而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这样”、“你怎样考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个问题”。如在《地震中的父子》中教学这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时,1、问这一句话为什么要这样一个个时刻的列举时间?生:因为这样写出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