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教学的有效性一、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现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最近发展区说明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新课程考察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二、新课程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教师的观念变了,教师的角色变了;课堂教学目标变了,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教学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三、如何克服和低效的教学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的表现1.三维目标的割裂表现之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表现之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表现之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泛化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3.教学活动的外化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4.教学(层次)的低下突出问题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5.预设生成的冲突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针对上述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必须做到: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