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节教学设计的主旨。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通过对多个发声实验的观察、体验,归纳发声体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初步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观察“真空铃”的演示实验,运用理想化处理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想实验法。(三)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手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四、说教具:教师:鼓,纸屑,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个。学生:橡皮筋,钢尺,音叉,吊线乒乓球,纸屑,梳子(硬纸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铅笔,任意的小发声体,塑料带等。多媒体课件:声波动画。五、教法与学法:实验探究法、演示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六、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学生活动:试听自然以及生活中常听的一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教师提问:1、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2、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回答:有的问题与本课有关,有的问题与本课无关。教师可以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与本节研究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定本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1)探索性活动:教师组织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①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要体会感觉。②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发声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提出问题: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呢?学生实验并提问:①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②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3).事例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2、【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实验探究固体能否传声:创设问题情景: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医生耳中的呢?学生回答:听诊器引导学生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