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研究[摘要]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校园教育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因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及融合性等特点,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新时期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和素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建设,提升网络文化品质等途径,可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德育建设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0.04.141[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4-0-02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对各个领域的渗透,大学校园步入了网络信息化。高校管理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建立起相应的网络硬件设施。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逐渐以网络为载体,因其呈现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相对于其他群体,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更强,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同时,他们又是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网络化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并与大学校园文化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高校网络文化。1国内外高校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1.1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末开始,国外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对象转为在校大学生群体,此前网络文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群体。随后一些国际名牌大学,例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纷纷创建了独特的高校网络文化,麻省理工学院更成功实施了“开放式课程网页计划(MITOCW)”。此举把网络文化和大学课本教育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全球知识共享化的发展,也吸引了世界上许多的高校都加入进来,此举产生的文化的时代感和辐射效应,也引发了高校管理者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另外,國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外高校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这一文化本身,把高校文化与文化育人、高校德育建设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比较少,有关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建设的研究更是没有具体谈及。1.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涌现了一部分著作,如宋元林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孟建的《网络文化论纲》等,但这时期的著作都是从广义上来解释网络文化,仅研究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于网络文化的界定方面存在着争议。在此之后的一些学者,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相联系,如吉韦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宋元林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著作在论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的同时提出了应对办法。2000年以后,一些学者如张卫平、蒋继红等才把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来研究,他们提出高校管理者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引领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设文明网络空间,用优秀的数字网络资源强化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2020年后,由于国家对高校网络文化理论的重视,这类研究成果飞速增长,以“高校网络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仅2020年就有近700篇相关文章发表。高校网络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下的热点,但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建设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2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1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①与传统的以报刊为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相比,高校网络文化的涉猎面广、内容庞大,包含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②内容更新、传播速度快。通过校园网络全球任何事件都可以第一时间呈现,不出校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宿舍门就可以跟世界任何角落的网友,实现实时传输,面对面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和互通信息。③网络环境用户身份的虚拟化、匿名化。对于无需实名认证的网站,大学生可以随意设置自己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增加了网络的神秘感、吸引力。④互动性强。例如: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上,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留言等方式向学校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