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学生一般对古诗的兴趣颇大,是因为古诗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寓意丰富,所以学习本课,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经过《三月桃花水》的预习事件之后,学生基本上都可以主动的进行预习。课堂上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较为准确,同时也能将“不值”的意思准确说出,原本设置的问题需要思考,也能够完全理解,所以,预习还是十分重要,不仅是孩子有兴趣学习,同时,上课气氛也活跃很多,更容易调动积极性。重点词语“时时”、“恰恰”、“怜”等也理解的教好。尤其是在讲解“小扣”时,用班级的大门作为道具,现场模拟动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笑声满堂,同时还加深了记忆。所以今后,应当在涉及教学有动作或者表情的新词语时,让那个学生做、全班做、老师做达到效果。同时,《游园不值》中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与现实的理解也很好。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却发现,在课堂上越是强调不应当错的字的部位,就越有学生容易出错。比如“齿”字的下面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叉,上课时已经强调了很多,但是,作业中依旧有很多学生出错,是上课没有用心听?老师讲解不好?记忆强调作用?还是……到底应当则样强调才是正确的?或者不强调?在课后题的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学生在回答课后题上,要比标准参考答案丰富多彩许多,而标准答案却显得不那么具体、生动,相反,还十分生硬、空洞。有些学生说两首古诗的异同时,说:两首诗一个人看到了花,一个人没有。还有人说:一个是很多花,一个只有一枝。一个有人,一个没人……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它们的异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很丰富,也很精彩,为什么非得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