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困生”教育的研究综述摘要:当今学校德育状况面临一些问题,教师要面对的不仅有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有学困生。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教育建议。关键词:德育学困生研究综述一、我国德育现状广义的学校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法纪影响,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健康的心理活动;狭义的学校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以构建和提升教育对象道德素质、人格品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①。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存在德育低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实效性差;德育目标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目标却比较缺乏,疏离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德育方法、途径较为单一,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德育评价机制落后,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很难反映学生道德的实际状况;德育中存在形式主义,一些学校专门设立的专门机构、组织、人员和课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至于这些机构和人员能否发挥应有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流于形势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制于应试教育,没有很好地关注和教育好学困生。二、教育难点——学困生现今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几种界定:第一种说法是指:从总体上看,按照教育方针所确定的标准衡量表现不足的学生;或从局部来看,相对于特定学校、班级环境来说,表现欠缺的学生;也可从动态角度看,学生个体在人生过程的特定阶段与规定标准比较,存在不足;还可从实践中看,表现为特定受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学习、品德)与教育主观愿望(好恶、期望值等)之间的差异和欠缺③;第二种说法是指:学习成绩落后或由于学习成绩差导致思想落后、纪律观念差的学生④;第三种说法是指:思想品德发展距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⑤;第四种说法是指:基本丧失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热情,成绩落后,纪律散漫,表现较为调皮的一类学生⑥;第五种说法是指:那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或某一方面较差的学生,特别指在品德和学习上较差的学生⑦;第六种说法是指:缺乏学习愿望和动力,不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包括不守纪律或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⑧;网络上存在一种说法是:学生成绩在60分以下,特别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课程在60分以下的学生。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盘江第二中学的王志云老师总结认为学困生应该指:按照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在一定的范围(如城市、学校、班级等环境)按照一定的年龄阶段(如小学、中学、大学)等特定的比较因素下,在学习、思想、道德、纪律等方面都相对其他学生不足和存在问题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动态的、辩证的概念;例如,學习型、纪律型、思想品德型、心理健康型、身体素质后进型,等等⑨。国外关于后进生产生原因的研究,有四种理论试图解释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第一种理论认为,学习困难由其神经系统的缺陷造成,是儿童在对视、听等感觉所收集信息进行加工时产生冲突引起的;第二种理论也称注意力缺乏理论,认为注意力缺乏的儿童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因此才导致其学习成绩差;第三种理论认为,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对学习无能为力的感觉,其学习特点是被动学习,并且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而较少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第四种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信息加工过程存在问题,如错误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对学困生影响比较大的外部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受教育的终身课堂,家庭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教育态度、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父母对子女的关注程度等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能会形成孤僻、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