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摘要: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协同理论,从协同理念、制度、教风、文化、榜样、家校等多个方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效能。关键词:协同理论学风建设路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学风实质是一个大学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内在动力,是学校的真正灵魂和生命线。如何协同高校各部门,共同提高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效能,是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难题。一、协同理論的内涵“协同”一词在中国出现很早,《辞源》里把“协同”解释为:和合,一致[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通过从事激光理论研究发现:任何复杂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的运动。当系统内各子系统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无规则的无序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哈肯把这种现象称为“系统协调作用”[2]。在此基础上,哈肯建立了协同理论,目标是在千差万别的各科学领域确定系统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3]。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协同效应,是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会相互作用,从无序走向有序,以至于整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二是伺服原理,是指在众多子系统互相作用过程中,有一个或数个决定性的因素称为序参量,它在整个系统演变中起主导作用;三是自组织原理,是在没有外部指令的环境下,系统内部各要素会根据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目前,协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同理论已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二、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契合性分析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其与协同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分别从协同理论的三个主要内容分析:首先,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非平衡性特征,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是由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个部门、多个主体组成的,各个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个动态系统中,使得系统内部具有非平衡性。其次,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工作主体具有典型的序参量特征,序参量在整个系统演变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施包含大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多个行为主体,需要依靠高校内部或外部的物质、资金、信息、人力等多种资源的配置,其演化和形成的速度比较快,在不同时期内依次起着序参量的作用。最后,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存在很多的子系统,包括教学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园文化系统等,系统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无序状态的存在,从而不利于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所以应当通过协同理论的指导,注重序参数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系统内自组织运动。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生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部分大学生来到大学后,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学习比较盲目,处于一种应付状态,目的不明确,自然也不会有很强的学习动力。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很功利,只是追求一些自己认为“实用”的学科和知识,对那些自己觉得“无用”的就不学或者花很少的时间学,另外还有学习目的是奖学金、文凭等。这些缺乏及不正确的学习目的都会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二)学习方法不正确,效率低下。由于大学学习和中学相比在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大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课后缺乏主动性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还有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通识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以致影响综合素质提高。(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