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比较【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美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借鉴和吸收美国社团文化的成功之处,提出了美国高校社团对于我国高校社团发展的启示:精简社团组织机构;规范社团审批制度;拓宽社团经费来源;改革社团活动管理。【关键词】中国;美国;社团文化;比较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前沿阵地。关于高校体育类社团的建设意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要完善并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1]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社团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高校的社团远不及美国高校的悠久,但是我国高校社团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体制下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本文将以西安邮电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高校体育类社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中美高校社团的概念及发展历史1、中美高校社团的概念中美高校社团总的宗旨大体上是一致的,即面向高校师生,服务高校师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大辞典》对学生社团的定义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2]2、中美高校社团的发展历史中国最早的社团发源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当时南洋公学学生因抗议校方压制学生言论自由而退学,于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902年11月16日在南京成立了“爱国学社”。1903年,日俄战争爆发于我国东北,京师大学堂学生丁作霖有感于列强的侵略以及当时政府的腐败,联合了一些同学于1904年年初在沈阳成立了“抗俄铁血会”,以社团为阵地抗议和声讨日俄在东北发动的战争。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社团。1919年以后,各种国外的新思潮、新文化纷纷涌入,推动了这一时期大学社团的发展。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将学生社团视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社团的发展受到限制,但种类功能却日渐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各大院校普遍成立了种类丰富的兴趣社团,当时的社团以文艺形式为核心,这一时期学校社团还会配合宣传一些国家政策。文革时期,社团活动遭到重大打击。随着改革开放,高考恢复,大学社团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高校合唱团、室内乐团、诗社、书画篆刻研究会、演讲协会等各种类型的社团先后出现。到了90年代,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进入了稳定和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社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文体娱乐、学术科研、社会公益等类型的社团精彩纷呈。时至今日,社团不仅能在形式內容上,而且在活动范围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高校社团也成为大学生丰富课余活动、完善自我的第二课堂。美国高校社团最早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殖民地时期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仿照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建立起培养牧师的专职院校。这一时期,美国学校人数很少,学生年龄偏小,同时按照英国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从宗教到人格的严格熏陶,灌输传统的清教思想,学生之间难以形成社团组织。19世纪的前半部分,美国高校依然基本沿袭过去的传统,以文学讨论为主,这种活动与课堂内容十分接近,非学术性社团遭到校方严格管控,这些社团只能秘密组织,这个时期以希腊字母命名的社团——兄弟会在各个大学纷纷出现,美国许多大学试图清除学生社团,但收效甚微。19世纪60年代,美国各大学开始建立大学体育馆,社团逐渐脱离校规的控制,成为独立的团体。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在高校盛行,学生社团在这一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