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应运而生——政治认同的培养策略摘要:本文以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基础,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探究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巩固政治认知认同;强化辨析式学习,引领政治情感认同;创设案例情景,坚定政治意志认同;开展社会实践,深化政治行为认同。这四种策略建立于新版课标的教学实施建议前三种策略基于课堂教学,开展社会实践策略则是让学生走出学校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关键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策略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2017年版《课程标准》明确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是首要且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2017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三个学科核心素养的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我将政治认同进行分类,从内容上分为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从心理学上可以分为政治知识认同、政治情感认同、政治意志认同和政治行为认同。一线教师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应运而生,本文根据新课标的教学建议,通过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强化辨析式学习、创设案例情景法和开展社会实践四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一、因势而谋——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巩固政治认知认同学科核心素养是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一根红线,那么活动型课程就是贯彻红线的途径或方式。2004年版《课程标准》建议开展“活动——体现——表现”的学生学习过程,2017年版《课程标准》建议通过设计议题,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程把“活动”和“过程”作为通往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而不是“结果”。新一轮课改是在上一轮课改的基础上的反思、总结、创新,而不是从零开始、从新开始。政治课教学要因势而谋,这里的势指的是学生的逻辑认知实际。教师根据学生的政治认知,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在实际教学中要设置议题,并设置相关的序列化问题链。在《国家财政》的公开课中,观察部分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关系——国家财政的作用。看上去这是老师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和驾驭,但这种教学思路有一个困境:学生如何理解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可能不仅不能理解这句话,甚至还会认为财政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这些知识要在学习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让学生理解分别在经济过热和经济滞缓的状况下,政府确定怎样的财政收支关系,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今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政府为什么还要增加财政支出这个问题。教师应因势而谋,帮助学生建立财政作用的逻辑认知,才能避免前面的理论困境。所以我建议可以采用课本的逻辑体系:国家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关系。另外我在2017年《国家财政》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思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的作用——财政收支关系,设置了议题“如何理解国家财政”,并且设置序列化的问题链。首先给出了2017年“国家账本”: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630亿元,比2016年同比增长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4863亿元,比2016年同比增长6.5%。然后设计了序列化的问题链:1.初解国家账本:17万亿从何处来?深度解读国家账本:广开源?2.再解国家账本:19万亿用到何处?3.终解国家账本:19万亿有何作用?深度解读国家账本:勤节流?4.续解国家账本:请为2018年本地地方财政预算规划提几点建议。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合作探究、分享经验,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当前经济状态下,政府采用财政赤字的意图,才能坚定财政知识认同、财政政策的认同。二、应势而动——强化辨析式学习,引领政治情感认同辨析式学习不能认为就是观点辨析或者开辩论会。针对高中生社会阅历较浅,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活跃性等特性,教师要应势而动,这里的势指的是课堂上生成的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