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瀛州()紫殿()推敲()滹沱()瀼西()2、文章选自,作者,是我国。3、什么叫物候?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指出了物候学上哪些重要规律?(用原文回答)读选文,回答问题: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竞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播开来。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柳暗花明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用心爱心专心1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帜。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等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主席《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目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牧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5、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有什么依据?(用原文回答)6、语段中出现的诗,你最喜欢哪首?为什么?7、除了文中所写,春天初到还有哪些特征?8.王诗中的“绿”字写出了怎样的情致?9.从春天的季节特征及区域特征说说王安石诗句的两个妙处。⑴⑵10.黄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主要征象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第二部分:妈妈,请你看春天今天是阿妈的五十诞辰,兄弟三人捧来了生日蛋糕、长寿面,长寿酒。兄弟三人长得武高武大,粗粗壮壮,像林中撒欢的豹驹,周身迸发出用不完的力。兄弟三人温温顺顺地偎簇在阿妈的跟前,默默针望着她。他们多么希望,在属于阿妈最用心爱心专心2特别的日子里,她能向娃儿们提出世界上最刻薄的条件,最刻薄的要求。譬如,摘下天上的星星,捞起水中的蛟龙……他们不会让阿妈失望的,会满足阿妈提出的这一切的。他们有劲呵!他们会创造出奇迹来的呵!阿妈什么也不说,只是不时地捏娃儿们那高隆的胸肌,宽阔的背岸,还有那胳膊,那犹如屋前的棕榈树一般粗大的胳膊。“娃,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