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道德智慧”的养成与评价【摘要】未成年人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之一:优良“道德智慧”的养成。针对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知情分离、知行分离、行信分离等问题,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实现德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建立以发展为本位的生成性道德评价模式。【关键词】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德育智慧;养成;道德评价德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就非常重视德育教育,孔子认为,“德”是人行为立身之根本。现代教育正处在从着眼于传授知识到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新的全面转型之中。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中,德育是主导,是灵魂。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面向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正视和思考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其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政治课教学究竟应给学生教什么?这是新课改实践中,推进以发展为导向(本位)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所面对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我国的中学德育教育教学的实践来看,德育的内容、目标设定和手段都还停留在对抽象的理论和政策性的文件的宣传和灌输上,完全无视中学生的身心发育阶段特点和复杂的道德接受心理,减弱了中学政治课教学在德育教学中应有的功能的发挥,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一、未成年人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之一:优良“道德智慧”的养成国内外关于教育模式变迁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从国外来看,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美、英、德、意、日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家们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一致的指出了上世纪初叶以来,世界范围内教育模式变迁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园丁式个体主体教育模式;对话式教育模式。与三种教育模式相适应,学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包括中学在内)的道德教育模式也相应经历了三种形态,它们是规范性道德教育观,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及生成性(体验性)道德教育观。上述各种模式各有利弊,具体而言,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为例,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系统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便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和灌输,就其对于中学德育的影响来看,它所形成的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性(外在性)道德教育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舒适、和谐的道德学习环境,不利于中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养成。道德智慧是一种实践理性智慧。道德智慧不仅仅是善的理念,而且本然的存在着智慧和道德的成分。所谓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觉察到宇宙万事万物之根源同体的心灵觉悟状态,也是人发现“人与自然的一体感,与生命的连带感、以及与世界的关联感”,从而发现生命的真谛是与万物同源、发现真实的本我的睿智。它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以人的精神安定,安身立命为宗旨。1、道德智慧的内涵道德智慧(moralintelligence),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都是指道德方面的智慧。近代以来,国内外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于什么是道德智慧也出现了不同的界定。在哲学里“道德智慧是对‘善’进行哲学追问,是对人生之道、人际之和、人格理想与人生境界等人生哲学问题的思索。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道德智慧和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从心理学的视角阐释了道德智慧,认为“道德智慧是那些有助于人类生活尊严的能力或倾向,或是个人对这些方面的立足观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后期的发展中,将“自然生态智能”和“道德智能”归入到人类的智能范畴中,丰富和发展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学里,学者们则认为,道德智慧是一种基础性的道德实践能力。它源于具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通过理性穿越并把握道德生活的实质,使之成为一种日趋稳定的道德认知结构。具有道德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