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型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摘要:校本型德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关键词:校本型德育;探索與创新;“歆”文化校本型德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是高校在立德树人、创新发展过程中对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根源,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应对诸多新问题的必然反映,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多语言为抓手,坚持“外、特、精”的办学理念,在德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特色。“歆”文化德育模式与外语教学互为补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歆”文化模式的产生1.时代背景2020年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一是教育全球化促进了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然流动与有效配置,跨国别、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比较过程中,差距逐渐缩小、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内高等教育普及范围渐广,出国留学及高学历人才增多。中国正在经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二是信息技术的革新及网络的普及,促进了教育手段的革新与教育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经济发展不均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地区间教育差异扩大化的缺陷。这些都成为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利好形势。但是伴随机遇到来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1999年,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在近些年逐渐显现:高校基建不断扩张、专业频繁增设关停、教育重科研轻教学、专业划分过于精细、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等,造成高校债务缠身、盲目追求规模化建设、学生学科背景单一、就业岗位不对口等问题。有的大学口头上提倡大师教育、实际上追逐大楼建设,一切向综合性高校、规模性建设看齐,使得高校特色全无,造成了当今社会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对高校教育质量的严重不满。2.内在要求面对高等教育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通过学科设置、专业划分、课程建设、教材研发等方式方法,强化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研究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的均衡发展,提高专业的市场针对性。另一方面,则是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条例,强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建设,在德育教育领域大胆尝试、不断创新。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2]。第二课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肯定。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又规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时期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与规定,先后从战略目标、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与目标。3.积极尝试在时代形势不断变化与教育变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审时度势,结合自身状况,尝试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型德育模式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歆”文化模式应运而生。一方面,是迫于国内、国外外语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带来的生存压力,需要继续保持自身外语特色与竞争优势,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肩负国家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需要引领国内外语教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