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困境及解决路径摘要:海南省当前中小学德育总体现状良好。但存在德育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德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德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德育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效果不佳等困境,围绕困境寻找针对性解决路径将有助于推进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关键词: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困境;解决路径作者简介:钟婧,海南省海口市琼台师范学院社科部教研室主任,海南省人才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海南海口571127);车越彤,海南省人才科学研究基地。(海南海口570203)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规划课题“海南省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NSK(JD)17-20)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20)15-0003-03一、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困境分析近年来,德育相关有力政策大力实施,涵盖课程改革、教材更新、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而海南省中小学德育总体现状良好,但亦存在困境,亟待有效解决。1.德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现阶段,海南省部分中小学存在德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尤体现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经调研,海南省农村中小学在一定比例及程度上存在因德育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必要德育实践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的情况,继而影响了德育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而与之相对应的,海南省城市地区中小学,基于经济相对发达、德育条件设施齐备等有利条件,能够有计划地开展相应的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但亦存在着德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的问题。而这类问题较多反映在非经济条件所限制的“软件”因素层面。如片面重视传统德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忽视甚至否定国外德育文化资源的有效研究及辩证运用,难以推进中外德育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等。2.德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德育有效性的发挥首先取决于德育实施主体——教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综合能力之有效性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德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相较于其他专业教师之要求需更高。这是因德育教师是中小学生正确三观培育和塑造者之角色决定的。德育教师综合能力之首要便在于其专业化程度。而据相关调研显示,海南省中小学德育教师梯队中,存在部分德育教师学历较低、专业化程度不足之困境。德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一方面容易造成因德育理论知识研究不深入而导致的,对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教育方面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相对欠缺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在德育工作进程中,德育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知识储备又容易走向专业化教学方式不足、教学定位不清晰等困境。3.德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德育教学方式的多元性、开放性是德育教学有效性实行的重要载体及环节。伴随着海南省德育相关有力政策的大力实施,各中小学的德育课堂相继引入了各类新教法,如交际、社会德育活动等。这些新教法较有效地提升了德育课堂氛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客观地讲,各类新教法的运用并不能普及至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堂,以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是现阶段较普遍运用的德育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无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德育实践,课堂氛围缺乏参与情绪,容易造成学生对德育学习之被动性,不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小学还较普遍地存在着德育课程考试制度,为了应试,德育教学就容易受教材固化之影响,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导致单一化、缺乏多元性及开放性,容易造成学生学与练、思与行的分离,达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4.德育“三位一体”模式效果不佳。基于大德育的理念,对中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需要三种教育通力合作,“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现实状况是,家校之间、学社之间、社与家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三者之间,甚至于在一些德育标准及德育方式上存在较大分离。此外,一些学校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