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德育观:基于国外文献的解读与思考[摘要]幸福教育日益受到关注。把握幸福教育研究中的观念类型,有利于幸福教育的科学发展。本文提出了幸福方法论、幸福现实论、积极幸福论、幸福科学论、幸福生命论和幸福教育论等六种观念形态,认为幸福教育关注儿童青少年的人生长远发展和生涯规划,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和幸福体验,这是对急功近利教育价值观的冲击,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关键词]幸福论;方法;科学;生命;教育[作者简介]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20年春节团拜会时,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让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总理关于尊严、幸福的讲话,代表了广大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幸福的含义很丰富,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对幸福的衡量,有共性标准,也有个性差异。幸福更多是一种理想追求,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也有不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歌词是,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十几年以来,幸福、幸福教育在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得到持续关注,幸福理念对中小学的影响日益强烈。朱小蔓(2020)指出,这些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状况和趋势越来越表明了人的情感向度上的突出地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都概无例外地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这在建国以来亦属首次。情感的发展与人的道德人格的成长、审美品质的养成、创造力的显现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种不重视甚至忽视人的情感层面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洋溢积极情感的教育,是一种不适合人的成长、与我们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的教育。当前,在学校教育中,青少年“要幸福”和“被幸福”的冲突,值得关注。我们一方面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现,现实中儿童青少年课业负担日益沉重,幸福感体验日益降低;另一方面也发现,青少年的幸福感问题日益被重视,幸福教育开始在许多中小学成为教学探索实践。理性对待幸福和幸福教育,有利于为青少年人生幸福奠定扎实的基础,确定正确的方向,并服务于社会的幸福目标。而学习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厘清幸福教育研究的思路,才能获得幸福教育的美好前景。一、幸福教育的观念演进(一)幸福方法论: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关于幸福方法的理论,为科学理解幸福问题奠定了理论和教学实践基础。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被哈佛大学学生连续数年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他也被学生们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幸福的方法》(HAPPIER)被《纽约时报》评为图书排行榜第一名畅销书,被翻译成16多种文字,畅销26个国家和地区,还被清华大学MBA积极心理学课程作为指定教材;第一个提出建立幸福城市理念的江苏省江阴市,也将本书列为幸福城市教育的普及读物。泰勒·本-沙哈尔博士(2020)发现,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有人只追求眼前的享乐,不关心未来的幸福;有人历经坎坷,抱怨世态炎凉,放弃了寻找幸福;有人拥有财富、地位和名望,但内心仍然感受不到幸福;有人奔波劳碌,把快乐的期望放在未来,却无法享受当下的幸福。今天,从西方到东方,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许多人却精神迷失;郁闷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我们身边的郁抑症患者急剧增加;多少无助的心灵在痛苦中徘徊和挣扎。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命不仅是要幸福的,而且还要是完美的——而这正是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每一个人都希望可以活得更幸福,但是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幸福本身的含义和追求的最终目的。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指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我们要反思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