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目的为识别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通过评价分析,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范围,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3职责与分工主管部门:安环技术部。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组织并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具体实施。相关部门、人员:专职安全员;负责组织实施本系统内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部门、车间:负责本单位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4术语4.1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4.2风险。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4.3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4.4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4.5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4.6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4.7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5内容与要求5.1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范围5.1.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5.1.2常规和异常活动;5.1.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5.1.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1.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5.1.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5.1.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5.1.8企业周围环境5.1.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5.2危害识别的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复杂程度,选第1页共4页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scl)法、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以及直接经验判断法等。5.3危害识别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同时也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5.4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分为14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高处坠落、灼烫、火灾、坍塌、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同时也要考虑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与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及其它有害因素7类。5.5风险评价的判别准则5.5.1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5.5.2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5.5.3本公司管理体系文件;5.5.4合同书、任务书、协议书、公司目标中规定的内容;5.5.5本公司以往发生事故统计资料等。5.6风险评价的实施5.6.1部门负责人、班组长、生产骨干进行本部门、单位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识别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分析。5.6.2评估风险。结合所识别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判别风险大小,并判定是否可容忍。风险评估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a)轻微的(l*s=1~3)b)可容许的(l*s=4~8)c)中等的(l*s=9~12)d)重大的(l*s=15~16)e)不可容忍的(l*s=20~25)5.6.3安环技术部主管汇总各部门、单位的危害辨识,统一组织风险评价小组进行公司的风险评价,编制重大风险清单。安环技术部、车间还第2页共4页应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并报主管领导审批。5.6.4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建立和保持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中各项决策的基础,并为持续改进本单位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绩效提供衡量基准。5.6.5实施过程中如遇有异常或紧急情况,按应急预案执行。5.7风险控制5.7.1公司对识别出的危害,按照其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控制策划并进行分级控制。风险控制包括消除、限制、处理、转移风险、个体防护等,可通过制定管理方案、强化运行控制、制定应急预案等方法实现。5.7.2对辨识、评价出的风险,由安环技术部组织进行控制策划,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所制订的风险控制计划应有助于保护环境、员工的安全健康,并与公司的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计划的能力相适应。5.7.3部门、单位应对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及控制效果进行监测,每年对风险控制计划的有效性进行一次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风险控制计划。5.8危害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