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摘要〕学校心理咨询研究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全方位地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研究的现状,有助于推动学校心理咨询事业更好的发展。文章从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包括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模式、价值问题,以及学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并且综述了目前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最后展望了学校心理咨询研究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识码〕1671-2684(2020)10-0004-03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1]。我国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蓬勃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一)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研究郑日昌(1991)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将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咨询内容,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内容,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内容,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咨询内容。陈传林(1996)研究认为,学校心理咨询虽然内容庞杂,若以咨询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挥的主导功能为指标,有如下三种:障碍性心理咨询、适应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其分别突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的矫治功能、预防功能和增长功能[2]。李百珍(2000)根据咨询涉及的学生活动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域,将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学习咨询、生活咨询、职业咨询,又根据咨询涉及的心理与行为的性质,把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情绪咨询、智力咨询、人格咨询、自我意识咨询、社会行为咨询、耐挫力咨询、性问题咨询等[3]。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分为不同方面,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都涉及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涉及的问题按照不同的层次分有心理健康问题,适应性问题,还有发展问题。如果探讨这些问题的心理根源就涉及到了情绪、智力、人格、社会行为等因素。所以说,学者们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内容的观点具有一致性,既涵盖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又反映了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的独特性。(二)学校心理咨询模式研究学校心理咨询模式是在学校中开展咨询工作的基础,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也是同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密切联系的。郑日昌在《学校心理咨询》一书中曾指出,学校心理咨询有如下四种基本理论模式:指导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社会影响模式。其中发展模式是指学校心理咨询应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发展任务得以顺利完成[4]。邹小英(2020)认为,学校心理咨询模式通常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发展性咨询;二是治疗性咨询[5]。学者傅安球(2000)认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类型的侧重点不在于调适性心理咨询,而在于发展性心理咨询[6]。持类似观点还有学者马建青(1997),他认为,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现实、必然和正解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发展性咨询模式因其特有的生命力而成为学校心理咨询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即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学者们在论述发展性咨询模式时,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