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探析【摘要】由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个体性、低层次性、功利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以《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一是充实“两课”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二是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空间;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四是注重实践锻炼,深层内化价值行为。【关键词】教育发展规划纲要;“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第二章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这表明国家是把德育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去考虑的,并不是权宜之计。而理想信念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我们有理想信念,而且还要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因此,怎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理想信念的内涵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人自觉能动性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第一,理想信念密不可分。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信念和追求。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没有信念,理想就可能发生动摇,也就无法使理想转化为行动,即使在某一时期转化为行动,也会因遇到某种困难或挫折而不能坚持下去。第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目标的人,而是要使其树立起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为国家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最终要使其认同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第三,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现阶段,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四信”教育,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教育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二、“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特点及原因分析随着“80后”大学生不断走向社会,大学校园里,“90后”的身影越来越多。我国“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保障,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这使“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崇尚创新与探索,不轻信盲从,自我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然而这种开明自由的生活环境,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例如,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多数是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利益得失,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缺失,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更無从谈起。1、“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特点分析第一,理想信念的个体性。“90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遇事总喜欢极力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我行我素。然而,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也导致“90后”在观念上过于崇尚自我,集体意识、协作观念、奉献精神相对比较淡薄。第二,理想信念的低层次性。“90后”大学生认为奉献社会、大公无私的确很高尚,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首先还是比较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好处,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考虑不多。他们认为只要知识丰富,技术过硬、能力够强,人生理想就能实现。殊不知,没有社会国家为其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第三,理想信念的功利性。“90后”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大方地承认自己对实际利益和物质的追求,换句话就是很讲“实际”。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关系时难免会误入歧途。第四,理想信念性质的不确定性。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起步早,经济上暂时显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