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摘要: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有必要对农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论证,以此作为改变现状的依据。本文从明确工作内涵、改变评价方式、校内外教育结合、加强家校联系、营造良好氛围五个方面作了叙述。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提高“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中央大力提倡“以德治国”,学校工作也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培养青少年倾注大量心血,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更激烈,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学生不再单纯,校园不再安宁,教师不再权威,尤其是在农村,大量的留守学生使中小学的德育工作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总体看来,当前各中小学德育出现了滑坡的趋势,究竟问题出在哪?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有该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分析。一、小学德育的内涵和意义1.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使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2.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节上出现偏差,则将是儿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更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斗争激烈,一些国外腐朽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悄然渗入儿童的思想,国内的“法轮功”等组织宣扬邪教思想,社会上黄赌毒的泛滥都对小学生的思想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抓好德育工作刻不容缓。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德育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二、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1.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处于应付状态。调查结果表明,某些学校特别是某些农村小学的领导,对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坚持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其表现为:一是学校德育工作无计划,仅凭学校领导的感觉走、喜好来。兴趣来了,今天集中报告,明天主题班会;兴趣没了,说到哪儿干到哪儿,无章可循。二是有计划、有措施,不抓落实,以空对空。若遇上级检查,个别领导立即造假编假,目的在于应付了事。三是标准低,只求会上安排,课上布置,学校根本不求落实,常常以不出事为目的,整个工作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2.德育工作是短期行为,没有持续性。某些学校淡化德育工作的渐近意识,承认功能,否定过程,只讲效应,不讲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选择性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期望未成,信心丧失殆尽,试图通过一两次纪律教育,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效果不明显时,就步步松弛,前功尽弃。对双优生重点培养,对落后生,不是积极转化,而是通过讽刺、挖苦、瓦解、打击其上进的信心,甚至有个别高校对差等生采取劝其退学或逐出校门的做法,把“包袱”推给社会,使这些学生自暴自弃,浪迹街头,成了社会上的“小混混”。虽然学校学籍划去了,但派出所却建档了,从而严重影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