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创新探究【摘要】本文从分析西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当中现存的问题,阐述国防精神在军事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及为突出培育国防精神而应当进行教学形式改革的必要性着手,进行教学实践创新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与经验,受翻转课堂形式启发,提出应当针对青少年性格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与掌控感,形成学生充分参与、得到感悟,教师引导思考、培育精神的良好模式。【关键词】西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创新探究【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66-02一、西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然而,由于受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这类地区大部分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形式主要以新生入学时两周左右的短时间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军训结束后学生国防教育工作也就随之结束,重队列训练,轻理论教学,其国防教育模式与《国防教育法》的精神相违背。在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当中形成了“军训等同于队列训练”的误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法律和政策保障不到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员并非军事理论课专职教师,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上经验缺乏,科研能力不强,使得这类高校的军事师资状况不能满足《国防教育法》的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大都是“90后”,虽然他们普遍具有民主自由意识及维权意识,热情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努力展示自身优点。但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的影响下,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和物质,而不是责任和祖国。尤其令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人担忧的是,一些人对待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态度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世界局势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讨厌打打杀杀,认为只要有爱就可以避免战争,对国防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当代青年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通过调研和军训接触情况来看,爱国热情表现盲目、政治敏锐性不强、对国防问题没有较为稳定和正确的认识、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得失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二、国防精神的重要作用与其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一)国防精神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国防实力的各个要素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硬实力,比如国土面积、军事能力、人口数量、经济能力等等综合国力指标,而对于精神文化这类软实力重视不够,经济、科技、政治等因素往往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而精神文化却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恒久性。在构成国防实力的诸要素中,精神和文化是一道最柔弱同时也是最坚固的防线。国防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是构成国家软实力和国防综合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尚武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多个方面。国家的国民是否具有强烈的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往往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二)历史证明: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国防精神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兴衰与国民的国防意识,特别是青少年国防意识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和平年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因此要更加注重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二战前的相对和平的一段时间里法国等欧洲国家因迷醉于一时的“繁荣”与“和平”,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沦陷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就是典型教训。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这一重要的历史结论仍是当今世界现实呼声。尽管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霸权主义、强权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