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有效性?何种有效性?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源始”性问题。近年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论文、论著非常多。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逻辑“预设”:有效性是教育决策者或教育者的有效性,有效性是一种“为他”的工具性的有效性。实质是,作为观测与测量点的主体代替了伦理、审美和政治的主体,这样就会出现“我们越强化,我们越弱化”的悖谬现象。有必要对这一“先在的假设”进行反思和发问:谁的有效性,何种有效性?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述问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广阔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永恒话题。在较早诞生的德育那里,人们对它的有效性的质疑就一道产生了。从苏格拉底与普罗泰哥拉关于“美德是否可教”的辩论开始,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1]。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源始问题”。近年来,国内研究这一问题的论文、论著非常多。研究涉及有效性的内涵和本质、致效因素及失效原因、有效性评价及增效对策等诸多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两大重要的研究领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是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与此相应,有关“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分析”也是研究的热点领域。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逻辑“预设”:有效性是教育决策者或教育者的有效性,有效性是一种“为他”的工具性的有效性。结果是作为观测与测量点的主体代替了伦理、审美和政治的主体。那么,试问:教育对象这一教育的“唯一合法主体”的主体地位何在?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兜圈子”现象(列宁语),即有学者指出“我们越强化,我们越弱化”。所以,有必要对这一“先在的假设”进行检讨和追问:谁的有效性,何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有效性?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通过查阅相关学术专著和学术期刊,笔者从国内与国外两个维度重点概述关于德育有效性的相关研究现状及看法。(一)国外研究动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学科,即使我们所称的德育,也是“泛政治化”的,其根本属性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料,国外难有可资直接利用的材料。国外没有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渗透于公民教育、哲学、宗教学习中,但教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西方在教育学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哲学、道德哲学等方面所做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关于“灌输”的研究,自古希腊(如安提西尼)、古罗马(如普鲁塔克)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一些重量级人物,如卢梭[2]、斯宾塞[3]、夸美纽斯[4]、洛克[5]、杜威[6]等都贡献了自己的思想。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比较研究,如对前苏联、美国、日本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比较研究,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研究(前苏联基本是作为反例来研究的),大致可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即他们比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高扬主体性,提倡主体德育,德育方式是隐性的、渗透式的。(二)国内研究动态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德育有效性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是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也许德育有效性问题已被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所包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大致可以描绘出一条逻辑主线:有效性的内涵及评价——失效原因——增效对策。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群体为主[7]。1.关于有效性的内涵及评价问题有学者认为,有效性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有效性,既要考察其达到教育者、社会所期望的教育目的程度,又要考察其符合学生成才内在需要的程度。还有人认为,有效性是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它们是把握有效性内涵及评价标准的三个维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