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1一、揭题,走近作者1、理解:“开端”(板书课题:劳动的开端)2、简介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选择自己喜爱的读书方式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自学提示:(1)读准字音,了解词意;(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沟通:作者的第一次劳动,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第一次劳动的无比艰难)板书:艰难3、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艰难?三、用心读课文,学习“艰难”1、大声读课文,画出描写”艰难”的语句,写写简单的批注。2、沟通:板块一:受欺又受伤板块二:人小担子重板块三:路远且难走四、读对话,体会“坚强”1、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至深的劳动啊。请默读23-29段,你又从中读出了什么?2、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五、总结全文,拓展文本出示:填空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六、课外延伸(滚动播放吴运铎的经历。)吴运铎爷爷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革命生涯更是充满了艰难与险阻,但他从不屈服,一直忘我的工作着。《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从此吴运铎这个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他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书--《把一切献给党》更成了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无私无求的革命精神。(齐读)—坚韧战斗,以制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峰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七、作业读《把一切献给党》板书设计劳动的开端艰难↙坚↓强↘路远且难走人小担子重受欺又受伤《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2、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3、体会课文中4个比方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4、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课时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一、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今日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听课文录音,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2、讨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四、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