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反思我们原来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承认,不少人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根本问题是往往把原思想政治从学生的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孤立现象对待。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以下弊端:1.教学评价功能的片面性。它使教学评价的选择功能在教学评价功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使评价的其他功能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评价本身,应成为学校实现课程目标,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驱动力;而在“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把教学评价当作选拔“精英”的手段,教学评价成为实施“精英教育”的工具。教学评价功能的片面性造成“基础教育面向大多数人,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目标的落空。2.教学评价内容的单一性。过多注重课本上的知识,以学生的正确表态、正确回答为准,期中或期末评价重视学生对道德认知的再认识、再现能力,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积极的学习态度情绪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评定。注重评价共性的东西,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3.教学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单纯强调用书面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只看考试分数多少,而不看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力和实际行为能力的变化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考试结果不易反映学生思想行为领域的学习成果,思想行为领域的学习成果也不易用量化的方法来测定。4.教学评价主体错位。仍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在学生评价中,明显呈现“他评”的特征,教师扮演的是裁判、法官、说教者的角色。学生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的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行事,缺乏对自己言行反思的动力。因此,我国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的课程评价已经不符合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倡导一种发展性评价,从而实现课程评价观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