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华苑小学鲁春华阅读教学过程,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着各种信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通过这些文字来吸收这些信息。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阅读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呢?我个人的理解: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价值,借助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提升人文素养。而要真正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对我们的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改变,对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这里我着重要讲的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要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认真把握课文的教学难点,施以我们的策略及方法,让学生真正在教师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中得以读懂教材。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上与文本有效的对话呢?一、深入教材的解读,让学生与作者有效对话与作者对话,是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谋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要想这样,只有当学生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智斗》,课题上的“保卫”到底指什么?作者通过文本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学生在仔细品味蕴含在句中的深意后,懂得了“保卫”的应该不是大江,而是大江的堤岸。而作者通过文本要告诉我们的,还有保卫堤岸实质就是保卫人民的生命。人民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学生准确地接收了文本传递的信息,也就完成文本的解读意图。整体感知,师生与文本有效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整合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应该深入教材,尊重文本,与文本零距离对话。在解读教材时,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部分课文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材的解读理解:1.抓住题目进行解读,与作者进行对话。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智斗》从课题入手,谁与谁智斗呢?为什么要智斗?结果怎样?从题眼入手,有助于我们在解读教材时易于理解课文,深入与文本对话。2.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与作者进行对话。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我在执教的《童年的小花狗》,通过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而然的地引出“王大爷是个怎样的人?”这一主要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自由地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很快知道王大爷是一个善良、宽容、慈祥、有爱心的人。接着围绕“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王大爷的善良与爱心?”这个问题展开批注式教学。在这较为充足的时间里,学生时而勾画,时而在旁白处写上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交流中,学生能抓住第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中的关键词“爱怜”、“坚持”、“嘱咐”等,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谈自己是怎样感受到王大爷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二、以情激情,精读感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材情向学生情流淌的过程,如何使教材情成功地转为学生情,无疑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以情激情是实现这个转化的有效凭借。精读感悟,又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课文第11自然段可以说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第二天作者放学回家时发现了王大爷送给自己的小花狗,这是他没有想到的。文章在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对作者的心理进行任何描写,但可想而知,作者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我引导学生从“仿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