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山乡的演讲稿[合集]志在山乡的“耕耘者”文山财校刘君楠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听众朋友们:人们喜欢赞美伟大,歌颂英豪。今天,我也赞美伟大,却是一种平凡之中的伟大;我也歌颂英豪,却是三尺讲台上的特岗“英雄”,一位边远山村的普通教师,一个志在山乡的“耕耘者”。他不是伟人却让人感动;他不是英雄却令人敬仰。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善良的人们,感动了《中国教育报》记者杨云慧。当杨记者千里追寻采访结束后,在【记者手记】中由衷发出感叹。寻找梁春林,值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的一种精神这样令人感动呢。让我们随着记者追寻的痕迹走近梁春林,洞悉一个山村教师的执着,感受一种坚守信念的感动""梁春林,一位还夹杂着书生气的小伙子,年仅25岁,花季一样的年龄,没有城里小伙子的肆意疯狂,却是“村野学童喜作伴、密林烟雨即画廊、大山深处写人生。”因为他的爷爷、爸爸都曾经是大山里优秀的教师,也因为年幼时爸爸在弥留之际对亲人、对学生、对教育事业无法割舍的那一份遗憾,使他坚守着成为一名教师的坚定信念,并为了这一份事业有了执着的追求""2006年从曲靖师院一毕业,他就参加了国家特岗教师的招考,优异的成绩使他圆了成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心愿。广南——世外桃园的美誉,吸引着他远离家乡曲靖师宗,只身来到了文山州XX县区的黑支果乡,并被分配到了最偏远的马稍行政村营盘村小。第一次见到营盘村小,梁春林心里也曾有过深深的后悔,因为,他慕名而来的坝美不但不曾看到过,至今记忆里最深的只有报到当天,来乡里迎接他的村完小校长和主任浑身的泥和一双走破的解放鞋,还有那进山时弯曲陡峭的石头路、经过的一座座大山和脚下的悬崖。入村时的一路泥泞、几间石木结构第1页共3页的校舍以及校舍柱子上吊着的那一只古老的钟至今都成为梁春林心里深深的烙印""怀着初为人师的喜悦去上课,可第一天就遇到了让梁春林头痛的问题。首先是语言不通,这个村小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来自偏远的苗族村寨,基本听不懂汉话。其次,学校设备破旧,第一堂40分钟的课,破旧的桌椅就倒了三四次""看到这样艰苦的教学环境、这样差的教学条件,梁春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回想到父亲弥留之际期盼的眼神,想到中学时自己身患多病却对自己倍加关爱的亲人、老师和同学们,再看着山村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梁春林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做一名山村教师,即使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1人生中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梁春林让听得懂汉语的学生用苗语讲给听不懂汉语的同学听,慢慢地教会他们汉语,自己也学习着苗语,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课程,看到在寒冷的冬天,孩子们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走在泥泞的山路上,不成形的雨具使孩子们的衣服湿透,有的感冒发烧、有的肚子疼、有的冷得直打哆嗦""中午放学后,回不了家的孩子们,就蹲在教室的角落里哆嗦地将小嘴凑进装着冷饭团或玉米饭的塑料袋,没有热菜热汤,也没有大鱼大肉,甚至没有半点儿油腥,孩子们却吃得津津有味""这场景深深地震撼了梁春林。从此,他的宿舍就时常备着头痛的、肚子疼的、跌倒摔伤的许多种药;天冷的时候他给孩子们买袜子、鞋子;发给他们学习用具、奖学金;他关心、资助单亲子女、特困学生;辅导、鼓励后进生;他教孩子们唱歌、画画、做游戏,孩子们开始学会用汉语交流、开始知道什么是火车、什么是电脑、什么磁悬浮列车,""就这样,他的教学就取得了显著成绩,第一个学期结束,在全乡期末统测中他所教的班级考试成绩名列第一,在他的关爱下孩子们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两年来,他不畏条件的艰苦,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上,还联系社会上的一些同学、朋友及慈善基金会共同救助这些山里的孩子。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展望未来,他觉得这个山村需要他,山里的学校需要他,山里的孩子们更需要他。他深深地懂得,想要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让孩子们走出大第2页共3页山,接受山外的信息、山外的文明、山外的世界""是的,梁春林并没有什么骄人的业绩值得讴歌,更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值得称赞,和许许多多工作在昭通大山、怒江峡谷、迪庆高原、版纳密林中的山村教师一样,梁春林不过是坚守在大山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