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分析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主要来自以下6个方面。(一)仪器润洗不当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分析:这时标准液的实际浓度变小了,所以会使其用量有所增加,导致c待测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测定值偏大。2.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或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分析:这时实际所取待测液的总物质的量变少了,所以会使标准液的用量减少,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少。3.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液润洗。分析:这时待测液的实际总量变多了,使标准液的用量增加,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二)读数方法有误1.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分析:由右图可知:仰视时:观察液面低于实际液面。俯视时:观察液面高于实际液面。所以滴前仰视V前液偏大,滴后俯视V后测偏小。这样V标准液(V标=V后测-V前测)的值就偏小,导致c待测液偏小。2.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分析:同理推知V标准液偏大,c待测液偏大。(三)操作出现问题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漏液。分析:这样会增加标准液的实际用量,致使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2.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前尖嘴部分有气泡,终了无气泡(或前无气泡后有气泡)。分析:对于气泡的前有后无,会把V标准液的值读大,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反之亦反。3.振荡锥形瓶时,不小心将待测液溅出。分析:这样会使待测液的总量变少,从而标准液的用量也减少,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小。4.滴定过程中,将标准液滴到锥形瓶外。分析:这样会增加标准液的用量,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5.移液时,将移液管(无“吹”字)尖嘴处的残液吹入锥形瓶中。分析:这样会使待测液的总量变多,从而增加标准液的用量,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6.快速滴定后立即读数。分析:快速滴定会造成:当已达终点时,尚有一些标准液附着于滴定管内壁,而此时立即读数,势必造成标准液过量,而导致c待测液的值偏大。(四)指示剂选择欠妥1.用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选用酚酞。分析:由于滴定终点溶液呈酸性,选用酚酞势必造成酸的用量减少,从而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小。2.用强碱滴定弱酸,指示剂选用甲基橙。分析:同样,由于终点时溶液呈碱性,选用甲基橙也势必造成碱的用量减少,从而致使c弱酸的测定值偏小。(注:①强酸滴定弱碱,必选甲基橙;②强碱滴定弱酸,必选酚酞;③两强相滴定,原则上甲基橙和酚酞皆可选用;④中和滴定,肯定不用石蕊)(五)终点判断不准1.强酸滴定弱碱时,甲其橙由黄色变为红色停止滴定。分析:终点时的颜色变化应是由黄变橙,所以这属于过晚估计终点,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2.强碱滴定弱酸时,酚酞由无色变为粉红色时立即停止滴定(半分钟后溶液又变为无色)分析:这属于过早估计终点,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小。3.滴至终点时滴定管尖嘴处半滴尚未滴下(或一滴标准液附着在锥形瓶内壁上未摆下)分析:此时,假如把这半滴(或一滴)标准液滴入反应液中,肯定会超过终点。所以,这种情况会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六)样品含有杂质用固体配制标准液时,样品中含有杂质。1.用盐酸滴定含Na2O的NaOH样品。分析:由于1molHCl~40gNaOH,而1molHCl~31gNa2O,所以实际上相当于NaOH质量变大了,最终使w(NaOH)的值偏大。2.用含Na2CO3的NaOH标准液滴定盐酸。分析:若以酚酞作指示剂,由于1molHCl~40gNaOH而1molHCl~106gNa2CO3~80gNaOH,所以这实际上相当于V(NaOH)变大了,最终导致c盐酸的值偏大。二、酸碱指示剂是怎样被发现的酸碱指示剂是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化学试剂,像科学上的许多其他发现一样,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是化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结果。300多年前,英国年轻的科学家波义耳在化学实验中偶然捕捉到一种奇特的实验现象,有一天清晨,波义耳正准备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一位花木工为他送来一篮非常精美的紫罗兰,喜爱鲜花的波义耳随手取下一支带进了实验室,把鲜花放在实验桌上开始了实验,当他从大瓶里倾倒出盐酸时,一股刺鼻的气味从瓶口涌出,倒出的淡黄色液体也冒白雾,还有少许酸沫飞溅到鲜花上,他想“真可惜,盐酸弄到鲜花上了”。为洗掉花上的酸沫,他把花放到水里,一会儿发现紫罗兰颜色变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