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一数学课堂教学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整个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绝大部分要靠〔老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将是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落实和实现的根本性标志。课堂教学最终应转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精神内涵的新课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同学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老师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当然老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同学的主动参加,师生互动。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应依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同学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特点,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同学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去选择。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善教学方法,执行启发性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要求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密切配合,沟通互动,激发同学独立思索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同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进展过程,培育同学的科学精神和革新意识,形成同学猎取新知识、进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 实施"两主教学',还思维于同学,还时间于同学 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好主次问题。我们讲教学的三原则应当是:学为主体,教为引导,练为主线。大家注意,我这里讲的是教为"引'导,而不是教为"主'导。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我们的大部分老师至今仍没有搞清楚教与学的主次关系,长时间地将老师的教与同学的学等同起来,形成教学并重的模式。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一言堂'的这种极不正常的教学方式。这部分老师仍热衷于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致同学甚至根本没有动脑思索及动手学习的时间。长此以往,势必使同学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老师只能教给同学如何走路,而不能代替同学走路,代替同学进考场。老师不应是录放机、不是抄书匠,而应是同学的〔制定〕师、是引路人。因此,老师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同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同学,还时间于同学,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具体要求是,课堂教学执行"五让':能让同学动脑思索的要让同学自己动脑思索;能让同学动用学习的要尽量让同学自己动手去做;能让同学观察的要让同学观察;能让同学描述的让同学自己描述;能让同学总结的要让同学自己去总结。总之,只要是同学能做的要尽量让同学自己去做,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要少讲多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同学自己去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让同学自己去解决问题。要充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