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和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景顺序。2、品位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变化之景的写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写景的顺序,品味大师精妙的语言。4、领略夏日里俄罗斯乡间的独特风光,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树林和草原等大自然风光随着都市的发展越来越少见,大家想去看看自然界的山色湖光、原野树林、野草香花、禽兽虫鱼吗?那我们就随这屠格涅夫来看看这些自然的美景,看看在他的神奇画笔下,诗趣盎然的旖旎风光。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文题由两个名词构成,也是自然界的两种景观,实际上它是本文描写的两个主要对象:“树林”“草原”。但它们不是中国的,而是俄罗斯夏日的树林和草原。2、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严密,擅长自然风景描写,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代表作有《父与子》、《前夜》、《猎人笔记》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3、《猎人笔记》包括二十五个短篇。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到乡村行猎时所写笔记的形式,描叙了农奴制度下的外省城镇和乡村各个阶层的生活,如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在草原上看守马群的农家孩子,直至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的贵族知识分子等。其中也有纯粹描绘大自然景色的抒情散文,如《树林和草原》。这是《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4、学习生字:濡湿(rú)轧轧(yà)铿锵(kēngqiāng)穹隆(qiónglóng)朦胧(ménglóng)头晕目眩(xuàn)榛树(zhēn)青苔(tái)蔓草(màn)草垛(duò)5、理解生词。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此段从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五个角度描写从“黎明”到“太阳越升越高”这段时间内的树林和草原。第二部分(2——4):写中午树林和草原的景色。第三部分(5):此段描写黄昏和夜幕下的树林和草原之景,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点。四、教师小结作者擅长描写自然风景。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神奇的笔下无不显得诗趣盎然,情味无穷。难怪托尔斯泰会这样称赞他:“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本文按时间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从清晨到夜晚树林和草原的各种景物及其变化。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展示了一幅夏日里俄罗斯乡间的自然风景画,令人向往、陶醉。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农民的幸福是耕耘,工人的幸福是生产,画家的幸福是绘画,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二、初步感知1、文章描绘了什么地方,哪个季节的风光?明确:文章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在早晨是“沾满露珠”,这令人欢畅;在阳光照耀下,尚还凉爽,但炎热迫近;当“太阳越升越高时”,天气热了起来,雷雨过后,空气清新,一切都欢快明亮;黄昏来临了,空气清澈;夜幕降临,非常温馨。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准确而且生动。三、细读品位1、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描绘了一些什么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除了写景,有没有融入作家的感情?明确:以时间为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黎明到夜晚的变化。如写草地:黎明“白露沾湿”,太阳越来越高时“立刻干了”乌云涌来时“全部发黑了”,雷雨过后“愉快的闪耀着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