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区角的创设与实施我园在导入“快乐音符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课程”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音乐教研组老师发现:通过每周两次课,运用聆听、感受与感知、表现与表达、创编与创造、拓展与延伸这五个步骤,能够让幼儿在歌唱、律动、节奏、欣赏与表演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有效地学习音乐技能,发展音乐智能。但同时也发现,如果只靠音乐课程内这个时段,很难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乐器练习时间,更缺乏一个让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因此,我们开始尝试音乐区角的创设与实施,以锻炼和提高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节奏乐技能及表演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幼儿的音乐素质及大胆表现的自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不同年龄班音乐区角的特点及教师相应的指导策略。一、小小班区角规则由于小小班的孩子记忆时间较短,易接受具象的物品,因此在音乐区角的设置上,需要与集体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简单.的、具象的标准进行创设。区角的位置应设在三个小小班教室外面的中间位置,方便孩子参与,也方便老师管理、指导。我们为小小班设置了以下简单、易操作的规则。以打破班界的形式,在班上自主戴上标志牌,就可以参与活动,如果牌子用完,就代表人满了,下次才能参与活动;观众、演员的位置应有明确的标识、界限;可以自选服装、舞蹈材料及乐器,用后必须做到“从哪拿的放回哪去”,养成好的习惯。材料投放。由于小小班的孩子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且喜欢模仿别人,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每样物品的数量要尽可能地多一些,让他们能人手一份地参与活动。投放的材料也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根据幼儿游戏的兴趣、发展水平、游戏的需要,随着目标的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投放。在操作材料上可提供幼儿用于装扮的自制服装类、简单的自制乐器类、舞蹈道具类等。为了方便幼儿取放,材料摆放需平面化。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教师注意多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而不是用“你应该这样”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各项技能等相对缺乏,而老师的参与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还能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音乐活动区活动强调自主游戏和幼儿的主体活动,但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在必要时,教9币也要恰如其分地插入显性指导,以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了解游戏规则,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通过及时指导,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在活动后的点拨。活动区活动后的点拨是提高活动区活动质量的重要一环,既包括活动区活动计划、区域设置、材料投放与调整、幼儿活动情况、教师指导、活动后评价等的整体评价,也包括某一区域或某一方面的局部评价。我们侧重的是对游戏活动后的局部评价,教师不仅要能从不同角度对幼儿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活动的过程、策略、指导中的问题等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点拨以肯定为主,尽量引导幼儿发现别人的优点及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发现的问题,如,“唱歌要像小鸟,声音不大也不小”,等等。将活动拍摄的照片上传至幼儿园网站,方便家长们观看。二、小班区角规则由于小班孩子喜欢学唱歌,对那些富有喜剧色彩、情绪热烈的歌曲尤感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他们也会试着用l~2种打击乐器打击出不同节奏,虽然节奏并不准确合拍,但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行表达。因此,音乐区角设置环境应尽量宽松。以前我们小班的音乐区角设在公共走廊的中间,幼儿在表演时显得很拥挤,也影响其他区域活动,于是老师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将活动区改在宽敞的阳台前进行活动,效果非常好。通过层级内组员的观察,我们还发现原本的音乐区活动设置单一,来参与活动的基本都是女孩子,因此,我们在区角设置上也充分考虑男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将音乐活动区与躯体性、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内容联系起来,制定了直观、易操作的区角规则。以打破班界的形式,每班幼儿搬小椅子到观众席上就可以参与活动,但每班人数有限量,由孩子自己来数,老师做监督;演员需在“后台”!装扮好后才能表演;由老师报幕,每次留有更换角色、更换道具的时间;每次观众和演员角色可互换。材料的投放。在准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