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行文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动分析课文,能创造性地评价曹刿和齐桓公,理解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重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人物形象。难点能创造性地评价曹刿和齐桓公。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答案提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一)下列每组红色字的含义是否相同?1、齐师伐我威武之师(√)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间隔条马路(×)3、肉食者鄙卑鄙无耻(×)4、牺牲玉帛英勇牺牲(×)5、弗敢加也增加收入(×)(二)翻译下列句子。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学生聆听和回答巩固基楚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新一、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能创造性地评价曹刿和齐桓公。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朗读使学生能了解学习任务,这样学习起知探讨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来更有针对性。二、理清文意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A、提示:从人物曹刿身上来看。{请()——从()——论()}明确:请战、从战、论战B、提示: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明确:将战、实战、问因。C、从内容上看应为:明确: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学生回答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三、分析课文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学法指导:熟读课文,尽量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再进行整理归纳。学生讨论回答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四、人物形象分析1、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让学生能对人物进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学法指导:从对比及人物对话和行动去把握。行评价分析2、我眼中的鲁庄公:请大家大胆的说一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五赞鲁庄公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指导:从多角度去分析,既看到不足,也应该看到优点。小结: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所以对鲁庄公也应该有五赞。学生讨论回答让学生学会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并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探讨演练与五、文章详略安排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答案: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详写了曹刿在战前准备、战胜的原因,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指导:可以从题目入手。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理清文章的详略安排演练小结小结巩固学习本文后,我们清楚了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曹刿,也肯定了历来被人们否定为“未能远谋”的鲁庄公。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聆听小结内容,加深印象巩固练习一、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民弗从也/战则请从B、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