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镇二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实施细则一、实施意义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为了认真贯彻课标精神,培养小学生“我想读、我要读、我能读”的课外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风气。同时,根据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累的成果,可以丰富阅读课的内容,营造出真正的书香校园,因此,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二、实施目标1、促进班级进一步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浓厚学校读书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2、引导教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更全面评价,为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创造良好环境。3、通过评价,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热情,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实施原则1、全面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限制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小学生的评价应从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整体评价,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2、过程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活动,它具有长期性,需要经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评价,注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材料,具体掌握学生阅读状况,为评价提供依据。3、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课外阅读评价应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5、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6、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结合学校班级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四、实施策略(一)、教师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加强教师的指导。(1)、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向学生公布课外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2)、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乃至背诵等方法阅读课外读物,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读书方法,做好知识积累。(3)、安排恰当的阅读量。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都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肤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2、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的重要任务。(1)、课堂教学激趣。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2)、听故事激趣。学生掌握知识后,特别在课外了解到新鲜知识后,总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