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改革调研报告一、生态公益林基本情况全县生态公益林万亩,其中集体部分万亩,涉及个行政村。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多种多样,有的山林属纯集体的,有的山林责任承包的,也有自留山和插花山,全县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性质表现较大的区域性特点,西北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属于以证归户、责任山承包较多,而且自留山都被承认,纯集体(未落实到户)的生态公益林较少,而东南的生态公益林的林权为纯集体的较多,而以证归户或责任山承包经营的较少,而且大部分村的自留山在林改时未被承认,存在“有证无山”现象。在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时,西北的乡镇各村大部分都是采取以证归户、协议转让的改革方式较多,招标转让的较少,而东南的大部分村在林改时,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形式较多,由于各村生态公益林的林权归属及山林性质不同,因此各地现行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方式也各异。二、生态公益林现行的管护情况由于各村情林情不同,各地对保护生态公益林采取管护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管护形式1、分户管护。生态公益林在区划前属于责任山的村,这些村在管护生态公益林时所采取的管护模式大部分都是以责任山归户管护为主,而且管护费归责任山户所有,村集体只提留一小部分,甚至不提留,全归责任山主。如在湘店、桃溪、民主、下坝等乡镇的部分村就是采取这种形式。2、聘请护林员管护。生态公益林山林性质属纯集体的未落实责任山或已承包经营的,大部分村都采取聘请护林员管护的方式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护,上级下拨生态公益管护费由村委支配,护林员工资由村委与护林员签订合同中约定数额多少进行支付,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占绝大多数,几乎各乡镇都有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3、风险押金承包管护。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较为复杂,既有纯集体的山林,也有自留山,而且地第1页共6页理位置较特殊,属于管护比较困难的生态公益林,采取这种模式的有。。、。。。等村,其管护工资以承包合同中约定规定发放。4、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的管护模式。生态公益林中有自留山的,各地的管护也不尽相同。一是自留山界址清楚的,各地均采取归户管护,自留山界址不清楚的,或是“有证无山”的,大部分村都采取将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和其它集体山林归村统一管理,不将其单独处置,管护费用由村集体统一支配。(二)管护效果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目前还比较好,生态公益林区整体比较稳定,但有些村已明显感到了管护压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村,一是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大的村,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如果靠由村聘请一两个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由于山林跨度大,护林已无法真正承担起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责任,因此,管护压力越来越大。如。等村的村干部明确表示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早点进行改点。二是生态公益林分布在边界地区,却远离村庄,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如果只依靠几个护林员护林,效果也不是很好,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三是责任山归户管的生态公益林,由于群众的法律意识不高,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许多村干部反映这种现象防不胜防,其它群众不愿举报。三、各地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各地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大小决定了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关注程度,因为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较大,群众的收入比例很大一部分来自山林,因此这些地方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的改革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密切关注改革的方向;而武东南的一些乡镇因群众对山林的依赖不大,主要收入不是来自山林,因此,这些乡镇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反应比较冷淡。比如象洞乡的各村,因大部分群众热衷于养殖业,主要收入也来自养殖业,因此,群众对生态公益林不是很关注,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分配多少,对群众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大部分群众眼里那只是个小数目,因此,这些村的村民对生态补偿资金问题不是很关心,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第2页共6页这些村的村干部,在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上压力是比较大的,群众对村里生态公益林管护改革不是很关心,也不会太配合。(一)对补偿资金分配存在的两种不同声音和两个错误思想。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