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导”教学法下《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得失按照惯例,我校每周星期三的常规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每学期每位老师都要轮流上一堂公开课),第四周就轮到了我,根据我的教学进度,刚好上《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这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的例题中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让学生借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认识、运用运算定律。根据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我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拟定了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首先我运用复习导入,复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并让学生辨别了一些等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如:76+18=18+7656+72+28=56+(72+28)24+42+76+58=(24+76)+(42+58)等。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时要弄清以下问题:根据题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吗?组内说一说你对这种解法的理解。在此题中,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然后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探究。随后抽取不同解决方法、得出不同结果的学生汇报,并进行板演,让学生进行对比、评价,找出不同,得出(利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解题方法,可以使85+115和132+118凑成整十整百,让计算变得简便)正确结论。然后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练习,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展示,相互评价,并说出解题的理由、思路。最后进行总结和课堂练习。这堂课下来总体感觉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合作探究也比以往要积极主动,基本上落到了实处。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达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去探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质疑。我觉得自己也发挥了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进行巡视,仔细观察他们的解题步骤,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当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走进学生,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这堂课我改变了过去束缚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从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学得愉快,我自己也感觉轻松。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这堂课虽有可取之处,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听课的老师给与了我肯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比如曹林茂老师说在学生板演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后,要进行对比,要针对部分差生进行强调简便方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的使用,加大力度对学困生的辅导。不要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我自己也进行了反思。特别是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我才知道,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掌握得不错,但是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加数相加时,部分学生分辨不清是先用交换律还是先用结合律,结合律与谁结合不是那么清楚明了,尤其是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时,就更茫然了,缺少明晰的步骤。如:在解决“做一做”中245+180+20+15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245+155”相加、“180+20”相加,但是他们缺少这一“交换”和“结合”的步骤,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写道“245+155”,直接在横式上加括号。这一现象表明:学生们对于简便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运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简便的意识,但练习还缺少规范性。面对学生的这种不规范性,充分显露出他们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掌握不太牢固,运用时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这时我才对曹老师的建议引起重视,这就应验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当时在课堂上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掌握得很好,练习对他们来说应该不成问题,事实说明我的感觉是不完全正确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让学生们走稳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内容也得扎实地理解、熟练地运用。在进行巩固练习这一环节安排上也欠合理,首先题目较多,应该根据题目的特点分类完成,这样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都能接触,学生就不会机械的重复完成。练习题没有根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