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从容说课本节是继共点力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之后学习物体另一种平衡状态,即转动平衡。力矩的概念应从分析中得出,使学生知道:要使物体转动或改变转动的状态,不仅跟作用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力的作用线离转轴的远近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出力臂的概念.建立力臂的概念之后,介绍力矩的概念就不困难了.对于力矩,没有说明它是矢量,只是说明力矩可使物体向不同方向转动,所以只知道力矩的大小是不够的,但应注意力矩的正负并不表示力矩的矢量意义,物体的转动方向也不是力矩矢量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了解转动平衡的概念。2.理解力臂和力距的概念。3.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4.平衡能应用平衡条件处理有关转动平衡问题。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力矩平衡条件的理解.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力臂大小的确定.本节采用实验法、归纳法、讲授法来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CAI课件模拟,分析设疑,导入新课→类比归纳,拧计转动轴、转动平衡和力臂等概念→师生互动探究得到力矩的平衡条件→课堂讨论拓展强化本节知识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转动轴和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状态.2.掌握力臂的概念,会计算力矩.3.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二、能力目标通过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兴趣,了解科学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转动平衡状态,力矩的概念.2.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力臂和力矩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授法、分层教学法.●教学用具投影仪、力矩盘、钩码、弹簧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投影本节课学习目标]11.了解转动平衡的概念.2.理解力臂和力矩的概念.3.理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导入新课[CAI课件模拟物体转动实例,学生观察、思考]①用手开门②用扳手拧螺丝③用撬棒撬石块等[学生活动设计]讨论归纳.[师生互动]归纳:①物体在转动②力的作用效果设问引入:这类转动问题在初中已学过,并不仅仅由力来决定转动效果,那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二、新课教学1.转动轴[CAI课件展示]门的转动,车轮的转动,电动机的转动.问题思考:画面上的各物体都在转动,那么物体上的各点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学生讨论可得:轨迹是圆周,做圆周运动.问题思考:圆周的中心是一个吗?有什么特点?[结合实例师生互动分析]结论:圆周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知识点认知]这条直线叫做转动轴.思考题:研究物体的转动时,物体能否当作质点看待?[教学设计]目的是让A层次的同学对转动轴有深入的认识.[教师点拨]1.转动轴有时是物体转动的实际的轴,例如门、窗、车轮都有实际的轴,通过这个实际的轴的中心线是转动轴.2.有的情况不一定有这种实际的轴。如图所示,用外力推一截面为圆柱的物体,使其无滑动地滚上台阶,运动过程中轮子始终绕着它与台阶的接触点A转动,可以设想通过A点垂直于圆柱有一根固定的水平转轴,把圆柱向上的滚动看成是绕着这根转轴的转动.3.处于转动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果失去平衡,物体将发生非匀速转动.4.在研究物体的转动时,物体不能当作质点看待.(二)转动平衡设问: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一定会转动吗?[师生结合实例分析]2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可能静止,可能匀速转动,还可能变速转动.[指导学生阅读P74第一段]概念: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转动平衡分析“关键之处”①物体要有固定转动轴②受到力的作用③保持——“持续”(三).力臂设问: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转动时,转动效果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学生活动设计]结合已有知识猜想,先记下自己的猜想结果.演示实验情景1:推门时,在离转轴较远的地方推,用比较小的力就能把门推开;在离转轴不远的地方推,用较大的力才能把门推开.情景2:用手直接拧螺帽,拧不太紧,但是用扳手来拧,很容易就拧紧了.[针对实例结合已有知识体系师生共析]结论: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和力到转动轴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