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思考*区有46个基层党(工)委,1102个党(总)支部,28819名党员,其中社区党支部51个,“两新”组织党支部36个。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员中的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目前全区有10万多人外出务工经商,XX县区内流动人口2.3万多人,流动党员2800多名。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区委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努力做到不管党员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活动,接受党组织管理,发挥党员作用。一、健全网络,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近年来,随着区内流动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多,区委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印制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坚持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目标,并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三级网络,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入和流出等情况。第一级是在区委组织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主要从培训、联络、咨询等方面为流动党员搞好服务。第二级是在各基层党(工)委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做好流动党员登记、建档工作,办理流动党员进出手续,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并为他们提供信息、就业帮助、办理有关务工经商手续的政策咨询和服务。第三级是在基层党支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点,对流动党员进行经常性地教育管理和监督,与流出地党组织或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协调,向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目前,全区共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点)80个,为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体系。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区委组织部指导各联络服务站发出了《告流动党员的一封信》,重点抓住务工经商、企业下岗失业、离退休干部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五大群体人员中党员的梳理登记工作,有一千余名流动党员来登记参加活动。为了保证对流动党员能管住、愿被管、管得好。我们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立足于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的双向互动机制和第1页共4页长效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双向联系、登记、学习、走访慰问、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及党费收缴管理等制度,基层党(工)委每季度向区委组织部上报一次党员流入和流出情况统计表。同时各基层党(工)委要负责填写并保存好流动党员登记表。二是由区委组织部对基层党(工)委予以经费和物质支持,区委组织部根据每个基层党(工)委所掌握和管理的流动党员数量,从党费中下拨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党(工)委工作。同时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点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比如,配备办公设施、电教设备、党建读物等等。三是提供优惠服务内容,增强流动党员加入流入地党组织的积极性。针对部分党员因为怕麻烦、怕耽误时间、怕影响工作,而不愿亮身份的问题,区委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尽量为流动党员提供一些优惠服务。比如,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区图书馆办理图书借阅手续可享受免交年费优惠,到社区图书室可免费借阅图书,可优先在各乡镇办设立的劳动服务所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对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党组织积极协调帮助。这样既增强了党组织吸引力,又调动了流动党员“亮身份”的积极性。二、创新形式,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途径我们根据流动党员所处辖区的不同、所从事工作的不同,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流动党员纳入已有的党组织或在流动党员聚集地建立新的党组织进行管理,使全区2800多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的管理范围。一是建立党组织,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流入我区的党员主要分布在“两新”组织、商业网点、集贸市场。区委提出了“党员流动到哪里,就把党组织建到那里”的工作思路和目标,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管理等方式,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实现了对这一部分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目前,全区已建立“两新”组织党支部36个,并派驻党建联络员78名;挂靠区人劳局人事代理中心,设立了大中专毕业生党支部;在非公企业聚集的渭北产业园设立了党工委。通过建立这些党组织,较好地将流入到非公经济组织中的流动党员管理起来,使区内流动党员找到了组织,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每个党支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