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与优良模式推广应用|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摘要分析论述了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中几个成功生态农业生产优良模式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技术构成、生产效益、推广前景和整个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综合效益,摸索总结了生态农业建设中优良模式推广应用的主要做法,以及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建设与优良模式推广应用工作的思考,提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推广应用;综合效益;建议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XX)13-0298-01进入21世纪,传统农业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更迫使我国农业必须向现代化转变。大力发展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信息农业、品牌农业成为陆川农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01年以来,XX县区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围绕区党委“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决策,因地制宜设计,调整XX县区的生态农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无害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1)猪―沼―韭菜―鱼模式。为搞好XX县区生态农业建设,带动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进一步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让人民吃上“放心菜”。XX县区以资源和当地种植习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宣传培训,示范户带动、发动和引导珊罗镇田龙村农民连片种植韭菜,2002~2008年,共计连片种植韭菜373.33hm2;并利用韭菜沟长年有水的有利条件,放养速生优质鱼种――禾花鲤,历年累计达41.33hm2,形成畦面种菜、畦沟养鱼的猪―沼―菜―鱼生产模式。其中2004年,田龙村农民连片种植无公害韭菜55.07hm2;猪―沼―韭菜―鱼模式生产第1页共5页7.47hm2,经测产验收,年收获韭菜10次,平均总产199.5t/hm2,销售价0.6~1.6元/kg,产值18.00万元/hm2;收获禾花鲤1950kg/hm2,产值2.25万元/hm2;韭菜+鱼年总产值20.25万元/hm2。这种模式还具有生态效益:鱼吃田里的有害昆虫,病虫大大减少,达到农业生态防治的目标;田里放有鱼,农民在生产中不使用剧毒农药,改变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使用剧毒农药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生态生产意识,形成和促进了生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及生物链的形成。此外,农田养鱼,不施剧毒农药,少施农药和化肥,无形中净化了菜田水质和周边水资源环境,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达到了改变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2)猪―沼―果蔗+冬瓜模式。根据大桥三善村农民种植果蔗的历史和习惯,发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连片种植果蔗;同时做好生态农业建设,推广猪―沼―果蔗套种冬瓜、黄豆等作物,利用果蔗前期生长占地空间少的空档,充分利用水、热、光温资源,拓宽限制农业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在有限的土地光温资源下增加经济收入。2005年春,在2004年果蔗生产销售较低迷的情况下,该村仍连片种植果蔗套种冬瓜68.67hm2,据测算,整个基地收获冬瓜2060t,平均产冬瓜30.75t/hm2,产值1.125万元/hm2;收获销售果蔗9300t,产值465万元,平均产果蔗135t/hm2,产值6.75万元/hm2,总产值7.875万元/hm2。(3)水稻免施除草剂免耕抛栽模式。2001年以来,珊罗田龙、乌石乌坭坡村主要推广种植粤香占、博优903等优质谷。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施用优质农家肥和生物复合肥、沼液、沼渣,少施化肥。栽培方式推广免耕抛栽、使用生物农药大功臣、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残留农药。其中乌石乌坭坡村连片推广免用除草剂免耕抛栽水稻生态生产,示范面积21.33hm2。主要做法:一是早稻推广种植稻桩再生力弱、落田谷极少的优质常规种,如粤香占、桂花占等;二是收割早稻时,低割稻桩(留桩0~3cm),降低稻桩再生能力;三是早稻抛秧前30d,提前回水浸田,让落田谷、杂草种子提前萌发浸沤而死,从而免喷除草剂;四是晚稻在早稻收割后次日及时回深水(5cm左右)浸泡稻田第2页共5页10~15d,使落田谷提前萌发,及沤烂低割稻桩和适量还田稻草,使稻田泥土松软陷脚,达到免用化学除草剂的目的。2004年推广示范效果显著,早晚稻同一品种,免耕比机耕增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