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关联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为突破口美丽乡村建设本质不仅是村庄建设一个美丽的外表。保护和培育“青山绿水”的核心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及文化道德素质。这是因为农业的功能至少包含食品生产、生态环境功能和乡村发展,其中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包括田园风光、生物多样性、文化以及自然价值等[2]。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涉及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有的省(如XX省)就提出美丽乡村要涉及“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等等。归纳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既包括以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的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及资源保育为内容的生态工程建设、以强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的农田与村镇景观的规划与建设,更包括农业生产向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产业转型的致富途径。我国农业产业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两大主导产业,其中种植业所投入的大量化肥、农药等既是农民提高土地产出的途径也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而目前日益发展的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其过于集中的粪便已成为我国水环境的重要的污染源。所以涉及大环境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广大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大的相关性。环境治理与生态工程建设不能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否则在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下,违背农户的实际意愿,很难实施。正因为此,从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入手,特别要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农业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的调节,科学控制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易造成非点源污染的物质的使用,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3-4]。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以发展为载体农民建设美好乡村才有积极性,兴业富民才能实现。“民富村强”始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我国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生态农业的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性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工作在中央八部委的支持下全面展开。中国的生第1页共6页态农业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通过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及资源高效利用,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5]。多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生态农业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强化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开始为世界关注,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历史实践表明,生态农业可以为美丽乡村提供农业产业转型,是建设“青山绿水”的基础保障和有效途径[6-10],是优美乡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内容。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20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始起步,因此,我国当时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往往以传统农业的一些精华如“粮-畜-渔-果-菜”,“粮-畜-桑-果-渔”,以及“桑基鱼塘”等经营模式为主[11-13],主要在小农户层面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正效益,以便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14-15]。当时出现的生态农业典型如XX省XX县区、XX省XX县区、XX省XX县区、北京的留民营村[13,16-18]及其一批生态农业户、沼气生态户等在国内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从这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看,尽管其生态农业的资源高效及可持续性特点鲜明,是从传统农业知识中挖掘和继承了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虽然有益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能力,但是由于传统生态农业是源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产物,以家庭分工为基础,往往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本农业格局进行总体设计,重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忽视市场,忽视与工业、加工、物流等部门之间的产业耦合与链接。当前我国的农业已从农户小生产开始向规模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