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园区现状与对策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发展迅速,数量、规模剧增,成为地方政府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园区就是在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生态、人文、绿色、环保的理念指引下,构建多层次生态绿化带、绿色森林、草坪、花园、河流等乡间村落风光,把自然的古朴村风与现代旅游文化相契合,提升乡土文明的观光游览价值,在满足人们对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同时,带给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的享受,同时,不仅给当地人带来精神满足也增加其经济收入,生态农业园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适应XX县区“生态农业强县”战略,促进农业的“接二连三”和可持续发展,笔者组织专人开展了广泛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下乡走访、相关会议座谈等形式,形成了对XX县区发展生态农业园区的浅析。1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在XX县区人民政府推动下,以旭阳镇金鱼村和双石镇蔡家堰村等为代表的生态观光农业逐步形成,辐射带动XX县区生态农业园区的兴起和发展。已建成21个“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其中,蔬菜5个,茶叶3个,水果3个,油茶2个,种养循环等8个;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等粮经复合产业基地0.53万hm2;建成果畜产业1.33万hm2、菜畜产业1.33万hm2、茶叶2万hm2和油茶产业带。目前,已形成了以钓鱼休闲、品农第1页共6页家菜、赏农家风景、体验农家生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生态休闲农庄182个,年经营额达1亿元,解决3000多人就业,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生态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1“农家乐”模式这种模式以农民自发经营为主,政府基本上没有扶持,农民自发分散经营,以自家果园、菜园、鱼池或者当地生态景观等为载体,提供与之配套的食、游、乐等系列服务,如钓鱼、采果、观花、游园等。1.2连片开发模式政府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带动企业或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主要通过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如:双石金台村新农村综合体休闲观光园,旭阳镇金鱼村赏花休闲观光区等。1.3产业带动模式休闲农业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前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绿食佳果蔬休闲示范园、双溪水库果园农家乐等。2生态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2.1资源利用滞后XX县区生态农业发展较好,“三带七基地”和21个“万亩亿元示范区”的许多产业都很有特色,但仅限于农业,大部份都没有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而各地的休闲农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建几间小木屋,种些果木花草,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观光、休闲,没有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的产业优势,很少在生态农业良好的区域建观光走廊、采摘园、农耕体验区等,没有将生态农业真正的绿色、环保、安全、游乐、体验等作用发挥出来。2.2功能布局较差XX县区生态农业园大部分规模较小,园区没有经过专业规第2页共6页划,各种功能区欠缺或布局不合理。一是功能区普遍不足,大部分有生活区、娱乐区,但生活区和娱乐区常连在一起,生态农业示范区、科普教育区、农耕体验区、绿色加工区普遍缺乏;二是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生活区应与娱乐区进行分离,要位于生态农业示范区下游,不污染生态农业的本质,科普教育区、农耕体验区、绿色加工区也应与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