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摘要。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之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湖南长株潭地区在“两型社会”建设实践中,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本文对其作了概括和总结,并对如何推广做了探讨。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f1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XX)07-0051-03基金项目:20XX年度XX省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研究”(项目编号:hb20XXg02)。作者简介。李志勇(1968-),男,山东临沂人,中共XX省委党校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之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湖南长株潭地区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一、当代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始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拓展和物质生活的繁荣,另一方面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凋敝,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发展不可持续。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诸如此类的问题印证了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p383)第1页共4页这些问题迫使世人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本质、路径和方式等重大问题。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反思人类废弃物太多,环境不堪重负引起整个世界生物的死亡1972年是罗马俱乐部的出版《增长的极限》。其中心论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系统地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2](p22)同时,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逐步受到重视,把新发展观从思想理论层面深入到实践操作层面。近年来“低碳经济”的兴起更是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思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也很大,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很大。[3](p2)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生活在荒漠地区以及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人口将近4亿,沙漠化土地每年递增3400平方千米。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6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国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同时,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物种灭绝速度高于世界50%以上。从当代中国实际看,要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建设“两型社会”第2页共4页就成为必行之举。二、长株潭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创新长株潭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