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自己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说:“妈妈,我爱您!”向我们展示了不平常的母子之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教学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1、导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看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遇难者是谁?为什么打第三个电话?)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指名分段读课文(若有错误,及时指正)。(2)结合课文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3人)4、自读探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归纳的问题,用横线画出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全出主要词语,在旁边批注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再把所找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二、解疑合探:(20)A.遇难者是谁?1、指名交流,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引导学生结合字词理解人物的身份:“银行家”、“这关系到您儿子庞大遗产的归属问题”、“他留在人世的财富”等。)(课件出示:银行家、庞大遗产、财富)2、体会人物情感:你认为这样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银行家,临终时交代他人的最应该是什么?(遗产的归属问题)B、爱德华为什么要打第三个电话?1、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临终时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而且只说:“妈妈,我爱您”,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银行家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所以要打第三个电话。2、体会灾难:(1)读出自己找到的句子。出示句子:“当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南楼的第五十六层上。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和门窗的爆裂声,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没有生还的可能。在这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爱德华迅速按下第一个电话。刚举起手机,楼顶忽然坍塌,一块水泥板重重地将他砸翻在地。他一阵眩晕,知道时间不多了,赶紧按下了第二个电话。可还没等对方应答,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于是拨通了第三个电话……”(2)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板书:生死关头)(3)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4)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谁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当时的危急?)指名读,指名评价,再指名读。(5)师小结:生死关头,银行家爱德华掏出手机打了电话。3、体会亲情的地位:(1)除此之外,还有原因,谁来回答?因为银行家爱德华(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所以要打第三个电话。(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我儿子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来理解。)(7-8人)4、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插图的下方。5、学生颂读:“妈妈,我爱您!”师:的确,当灾难来临,我们可以抛下金钱、地位、名誉,但惟独不能抛下亲情;同样,在生命的尽头,金钱、地位、名誉都可能远去,唯有亲情可以永恒!在银行家爱德华这里,永恒的亲情就浓缩在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里。同学们,读这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反复读。4、师总结:同学们,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无限牵挂……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的生命留言。(相机板书:生命留言)5、感受人间亲情:(课件出示图片)自古“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故事。在我们的家乡西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孝女崔英丽。她是西峡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2006年,她50多岁的父亲被查出身患尿...